-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视唱中影响音准声乐因素及对策
视唱中影响音准声乐因素及对策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视唱练耳课程是学生综合地、系统地接受音乐文化符号、信息等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视唱,是以学生用自身的声音条件将乐谱的音域予以再现的生动形式。”就“自身的声音条件”来说,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没有学过声乐,虽说“仅就视唱来说,并非音乐领域内从事各专业者都必须掌握歌唱能力,”但是,“一切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视唱练耳课中都要练习视唱,这是由于视唱是可以借助于视觉,通过生动的人声音响再现,不仅学习、感受和表达音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视唱这一形式是训练音乐听觉的较好的方式。”既然视唱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唱是个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声乐技巧的运用。因此,根据学生的声乐水平在视唱练习中予以必要的提示,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唱视唱。
一、声区
声区,“就是一个嗓音的音域中一串音后相似的音,它们是由特殊的声带调节产生的。在顺着音阶向上唱的过程中歌手为了唱得较高而在调节声带的地方将出现变化点。”每种嗓音都应重视声区的分界,不应当越过它固有的界限。现代的普遍观点是认为每种嗓音都有三个声区,既胸声区、混声区(中声区)、头声区。女高音与男高音相同,胸声的上限都是在f1或#f1(男声高八度记谱);男女高音的混声区的上限是be2-f2或e2-#f2;如果对“人体乐器”――我们的嗓音使用不当,用低的声区的唱法去唱高一声区的音(高的声区往下一点不要紧),就会出现以下情况:⑴上行渐强时可能冒调;⑵高音渐弱时可能塌调;⑶有损学生的嗓音,不符合爱护人声的原则。这里主要矛盾是声门与气息的动态平衡能力较差,不能很快调节由于音高的变化而产生的新的气息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减小渐强与渐弱的幅度,用有支持的假声(或半假声)唱b1以上的音,这就又牵扯到换声的问题。
二、换声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声乐家,“掩抑”唱法的鼻祖杜普雷说:“唱到一定的音而没有发现音色的改变,这样的学生是没有的。”现代声乐科学也已证明,无论对一声区论、两声区论、三声区论及多声区论者,这都是事实。这就牵扯到换声(亦称关闭、掩抑)。换声使人类嗓音的音域得到扩展,表现力增加。一般认为人声有两个换声点(有的书称“提位”,就是增加吸气的感觉与深度),两个换声点之间的音称为过渡声区。(我们视唱曲集的编者们亦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所以视唱曲的最高音一般到f2、g2,偶尔到a2),这恰是最关键的几个音。
过渡声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声乐教学的成败,也是我们视唱练耳课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视唱的音准及对声乐的学习。要想使教学效果更好,从爱护学生的嗓子的角度出发,就必须对学生在视唱过程中用简洁有效的手势予以必要的提示,当唱到这几个音时“提气”(上下拉开、增加深度,做到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声音要圆润些,声音在质感上要柔一些,多一些假声的(低候的假声)空的感觉。
声乐大师兰佩尔蒂的箴言:“女声的胸声不得超过be2,应该把这个音固定在头腔里。”就是说从这个音开始往上,女声不当再用多的胸声。男声的第二换声点在e2-#f2(男中音约是在be2-f2),若声音太敞亮,到e2就成喊叫声,这样唱一两首还行,但应付每周大量的视唱曲,嗓子就很疲劳,音准就出偏差,产生坏的心理暗示,影响歌唱状态,这也是一些学生视唱课不投入的原因之一。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充满感情地按照声乐技巧换声,投入地演唱,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三、共鸣
共鸣影响音准。佩吉特在1890-1930年间做了许多双重共鸣体的实验(用两个共鸣体分别比做人的口腔与咽腔),得出结论:……前腔小(口腔),后腔大(咽腔),两个共鸣体的固定频率在共鸣时都降低了。美国著名声乐教育家维那德也说,“完全不和谐的共鸣体可能影响音准;这解释了具有良好耳朵但技巧拙劣的歌手为什么会“跑调”的原因”。这些研究对我们在视唱课里针对个别学生的跑调问题提供了思路。
四、置位
“置位”,一种比喻,表示不同音质的音处于人身不同部位的幻觉。这种幻觉对音准有好的启发。现代声学研究证明,声音产生自喉咙,主要共鸣腔是咽腔(分为喉咽、口咽、鼻咽)、口腔,鼻腔(由软腭的提升与下降将其与其他共鸣腔连同或隔开产生作用)。从教学法的角度来讲,歌唱中对喉咙等发声器官的控制从来都是间接的,直接的控制会导致不必要紧张,使发声拙劣。在实践中发现,“置位”感在胸口与眉心时音色及音准都较好;“置位”感在喉咙(压喉或扯紧―主要是喉外肌不能放松)周围时声音发干,音准有时模糊。这是因为压抑或扯紧喉头可能使各共鸣腔产生不协调的配比,产生不谐和的基音与较少的泛音,使“基音不纯,泛音也杂”。影响正确的音准判断。
视唱中音准是学生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视唱教学中要应用声乐技巧,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正确的运用发声有助于音准、乐感的训练,所以,对声乐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