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酮替芬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疗效观察及护理
酮替芬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疗效观察及护理[摘要] 目的:观察酮替芬与赛庚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上感后咳嗽)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56例上感后咳嗽患者并分成酮替芬组与赛庚啶组。酮替芬组口服酮替芬0.5~1.0 mg bid,赛庚啶组口服赛庚啶1~2 mg bid,均连服10~15 d。两组其他治疗相同。结果:酮替芬组显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赛庚啶组,同时缩短了病程,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轻了经济负担。结论:酮替芬治疗上感后咳嗽疗效优于赛庚啶。
[关键词] 酮替芬;赛庚啶;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气道高反应性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a)-083-02
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感冒症状消失了,咳嗽却迁延不愈,部分患者刺激性干咳持续时间较长,往往反复就诊做各种检查,大量使用抗生素无效,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往临床上通常使用赛庚啶治疗,但效果常常不太满意。近年来我院用酮替芬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上感后咳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10月~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上感后咳嗽患者56例,其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12~53岁。所有病例均以上感为首发病,在感冒症状消失后,仍有久治不愈的干咳,病程1~4个月,平均1.5个月;胸片未见异常;未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及其他心肺疾病;无吸烟史;抗生素及止咳祛痰药治疗效果不佳。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酮替芬组与赛庚啶组,各28例,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给药方法
除上感初期给予抗病毒药物(感冒冲剂、三九感冒灵、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治疗,有脓鼻涕或脓痰者给予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胶囊、阿奇霉素),伴咳嗽者按需服用化痰药止咳合剂(肺力咳合剂、川贝枇杷膏)外,酮替芬组给予酮替芬0.5~2.0 mg口服bid;赛庚啶组给予赛庚啶1~2 mg口服bid,如患者出现轻度乏力、思睡,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时,则每天早晨用药量减半,均连服10~15 d,观察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或起效时间≤5 d;有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咳嗽轻度或起效时间在6~9 d;无效:咳嗽症状无变化或起效时间>10 d。
1.4 统计学处理
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治疗均有改善,但酮替芬组总有效率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起效时间比较
酮替芬组比赛庚啶组起效时间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药物起效时间比较[n(%)]
从表1、2中可见,酮替芬组在疗效和起效时间上均优于赛庚啶组。在用药3 d内酮替芬组有12例起效,而赛庚啶组仅有1例起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多数患者出现轻度乏力、思睡,但由于每天早晨用药量减半,故未见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本组患者中无汽车司机和从事高空等危险工作者),不影响疗程,停药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文献报道,上感90%以上由病毒引起,一般持续3~7 d,少数由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或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为自限性,但上感后咳嗽常常久治不愈[1]。临床观察表明,抗生素对上感后咳嗽无显著疗效[2]。
目前多认为咳嗽的发生机制是由于[3]:①支气管痉挛,通过改变牵张纤维的传入或直接刺激感觉神经而导致咳嗽;②组胺等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直接导致咳嗽;③异常的咳嗽反射,即含有咳嗽感受器神经末梢的气道上皮损伤,使感受器容易直接接触刺激物而致咳嗽。由于病毒性上感可造成呼吸道β受体功能减退,对β激动剂反应性下降,从而导致支气管痉挛,刺激血管活性物质、组胺等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使气道上皮受损而引起黏膜下感觉神经末梢暴露,气道黏膜表面对各种刺激物的清除速度减慢[4]。以上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各种改变均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5],因此绝大多数上感患者出现咳嗽。有研究表明,约有50%的上感后咳嗽患者存在气道高反应性,且可持续6~8周。因此,患者咳嗽持续时间较长[6]。
在治疗上感后咳嗽时,以往所使用的抗组胺药赛庚啶只能对抗组织中的炎症物质,可谓治标;而酮替芬为肥大细胞稳定剂,除有很强的拮抗H1受体作用(拮抗组胺等多种炎症递质的效应)外,还能抑制支气管黏膜下肥大细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