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絮凝
新穎的微藻收穫策略---生物絮凝(Bioflocculation)的應用
目前技術瓶頸
微藻可作為一新能源的提供者外,也是一優質固碳來源,但大部分微藻具有細胞小,平均大小僅約3–20μm間,液態培養時生長濃度低等生理特質,因此培養後需用能源密集方式如高速離心方可將藻體收穫進行後續利用,然而若藻體間可以自發性的聚集絮凝,則可大大減低相關的能源成本耗損(Muylaert et. al., 2015)。以絮凝原理為主的分離技術已廣泛應用到採礦、釀造與污水處理等領域中,而欲將這些常使用的絮凝方法轉至微藻產業使用卻有著無可避免的缺點,例如硫酸鋁或氯化鐵已經證明是一可靠且有效的金屬凝結劑,但若是使用此凝結劑去絮凝微藻,將會導致所回收的藻體有金屬殘留的疑慮,這致命缺點將會限制藻體的後續應用。生物聚合物如殼聚醣,單寧(tannins)或陽離子澱粉(cationic starch)可做為金屬凝結劑的替代物,雖然此法所收穫的微藻生物質沒有污染疑慮,但這些聚合物目前成本太過昂貴,無法用於如生物燃料等低價應用。其他如氧化鐵相關的磁性凝結劑,可藉由磁力加速藻體與培養液的分離,但其成本仍算昂貴,並且其效率仍需大規模培養的試驗證明。另外基於電凝(electrocoagulation)或超音波的技術雖已證明對某些微藻物種有效,然而仍有污染疑慮或能量密集等缺點(Alam et. al., 2016)。
何謂微藻的生物絮凝electrostatic patches)或是橋連(bridging)等促使微藻個體聚集在一起,以類芽孢桿菌屬(Paenibacillus sp.)絮凝柵藻屬(Scenedesmus sp.)可達到95%的沉降效果(Kim et. al., 2011),雖然細菌絮凝方法不會破壞微藻細胞壁,同時在大規模培養下,培養基可重複循環使用等優點,但其缺點為需外加營養源以提供細菌生長所需或是添加化學絮凝劑(如CaCl2)以加強絮凝效果,另外後續微藻產品也會有細菌污染的隱憂存在(Ndikubwimana et. al., 2015)。
微藻與真菌的生物絮凝:在自營或異營狀態下,將絲狀真菌與微藻共培養以形成細胞沉澱,達到微藻絮凝效果。在微藻與真菌生長過程所形成細胞沉澱的相關機制,視微藻種類與真菌種類不同而異,並不是任何微藻與真菌的配對即可產生細胞沉澱,因為細胞沉澱物後續的生長有賴於微藻固定二氧化碳與產生有機質以此促進真菌生長,而當真菌生長時會利用延伸的菌絲,藉由與微藻細胞兩者間表面電荷的差異進而將微藻細胞抓住,以達到互利共生的狀態,因此此類生物絮凝具有相當程度的物種專一性。(Zhang and Hu, 2012)。2015年有學者將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刺孢小克銀漢黴(Cunninghamella echinulata)以2:1比列混養兩天後,即可達到99 %的沉降效果,且兩者共培養後獲得較多的生物質與油量,將可大幅降低生質能源成本。但是此絮凝法的缺點為後續要有效將真菌與微藻分離實屬不易,因此後續微藻體相關應用並不適用於食品或製藥方面(Chen et. al., 2015)。
微藻與微藻的生物絮凝:部分微藻如小球藻JSC-7、斜生栅藻AS-6-1 (Scenedemus obliquus AS-6-1)、鐮形纖維藻(Ankistrodesmus falcatus 211)和單細胞綠色微細藻(Ettlia texensis SAG 79.80)具有自我絮凝能力,被稱為自我絮凝(self-flocculating)微藻。將此類微藻加入培養可加速其他非絮凝(non-flocculating)微藻的沉降,減少藻體採收時的能耗成本。另外有研究指出將自我絮凝的小球藻JSC-7加入非絮凝的小球藻CNW-11,混合比例為1:2,過程中並不額外添加其他如Al3+、Fe3+或Ca2+等陽離子,此作用狀態可達到68%的沉降效果。若是將小球藻JSC-7的藻多醣純化萃取出來,以0.5 mg/L濃度,作用於小球藻CNW-11和斜生栅藻FSP-3培養液中,60分鐘內則可達到85%的沉降效果(Alam et. al., 2014)。如此看來特定微藻本身會產生多種具生物活性的信息化學物質(infochemicals),會調控藻種間或藻種內交互作用,進而影響藻種的生長、繁殖與生理。雖然利用信息化學物質所產生的生物絮凝,可應用於非絮凝藻種,經由添加信息化學物質即可調控其絮凝過程,然而純化生產具生物活性的化學物質會除了需額外增加成本外,目前對於其生物絮凝機制尚未完全了解,僅推測此化學物質會驅使藻種產生具專一性的胞外多醣、多元不飽和醛或蛋白質,進而產生生物絮凝現象,而且這些現象是具物種專一性的(Taylor et. al., 2012)。
總結
由以上研究可,
參考文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