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脊髓灰质炎-南宁第四人民医院
脊髓灰质炎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一科 宋晓玲副主任医师 一.概述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性脑膜炎,少数患者可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又称“小儿麻痹”。 病毒抵抗力较强,在污水、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容易通过消化道传播。60摄氏度30分钟煮沸、紫外线、2%碘、过氧化氢均可使其灭活。 二.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病毒携带者,人是本病病毒的唯一储存宿主。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污染水、食物、手及玩具等传播。 3.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本病隐性感染率高达90%以上。 4. 流行特征:6个月以下儿童可从母体获得抗体,故发病以6个月至5岁儿童居多,占90%以上,随着疫苗普及,发病率明显下降,夏秋季发病高于冬春季。 三. 临床表现:潜伏期5—14天,临床可表现多种类型:①隐性感染②顿挫型③无瘫痪型④瘫痪型 1. 无症状型:占全部病例90%以上。感染后无明显症状,粪便可分离出病毒,血清学阳性发现。 2. 顿挫型:占全部病例4%—8%。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不出现脑炎症状而自愈。 3. 无瘫痪型: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但不出现瘫痪而自愈。 4.瘫痪型:仅占全部病例0.1%左右,典型病例临床经过分为5期: a. 前驱期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及胃肠炎症状。 b.瘫痪前期 高热、头痛、呕吐,全身肌肉疼痛及感觉过敏。 c. 瘫痪期 起病2—7日,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逐渐加重,热退后瘫痪停止进展。 脊髓型: 最为多见,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弛缓性,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不伴有感觉障碍,瘫痪不对称,下肢单瘫多见。严重时呼吸肌、腹肌、肠、膀胱瘫痪。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 流行病学 当地有本病流行 ● 临床表现 有发热、多汗、烦躁、肌肉疼痛及肢体感觉过敏者应怀疑本病,出现不对称的肢体弛缓性瘫痪,则本病可能性大,确诊须要病原学或血清学依据。 2.鉴别诊断 ①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 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瘫痪特点是对称性,上行性,有感觉障碍,锥体束征常见。 ②周围神经炎 由肌肉注射、维生素缺乏,瘫痪型脑带状疱疹等引起的瘫痪,应根据病史、感觉检查及相关检查。 五.治疗 1. 急性期的治疗:主要对症、支持治疗,病情严重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瘫痪期注意护理瘫痪的肢体,保持功能体位,早期应用加兰他敏及地巴唑,以促进肌肉神经的传导。注意呼吸障碍的处理。 2.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处理:针灸、按摩、理疗、畸形矫正术。 六.预防: 应采取以疫苗为主的综合措施,维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 1.管理传染源:在流行期间应及时隔离患者至发病后20天,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必须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公共与个人饮食、饮水卫生。 3.提高人群免疫力:口服疫苗,尤其是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疫苗口服率,对密切接触者,注射丙种球蛋白。 思考题: 1.遇到肢体发生瘫痪(软瘫)的患者,应考虑可能患哪些瘫痪?如何鉴别? 再 见! * * 脑干型:病变主要在延髓及脑桥。表现为呼吸障碍,血压、脉率变化。 脑型:表现似病毒性脑炎。 混合型:以上各型同时存在。 d. 恢复期:1—2年内逐渐恢复。 e.后遗症期:超过1—2年仍不恢复者为后遗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