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细胞葡萄糖-磷酸脱氢酶g-pd缺乏症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教研室 G-6-PD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分布世界个地;最近的报道全世界约4亿人存在这种疾病;在我国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多见,尤其云南、海南、两广、福建、四川、江西、贵州多见;而北方地区少见 一、病因* 1、原因 由于调控G-6-PD的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其作用致使G-6-PD缺乏 2、遗传学 本病的遗传方式——性联不完全显性遗传。G-6-PD定位在Xq28。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所以表现型多显示G-6-PD活性显著缺乏 研究发现: 本病的基因突变已达122种以上,而中国人就占17种,其中最常见的三种占75%以上。而且地区不同基因突变型差异较大 该病的生化变异已发现400多种,有20多种能发生溶血。我国为B型,变异达47种。各种变异型的酶活性不同 基因突变型和生化变异型之间尚无明确关系,不同生化变异型可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型,而同一种生化变异型又可以有不同的基因突变型 二、发病机制 目前为止发生溶血的机制尚未明确 一般认为G-6-PD是RBC葡萄糖磷 酸戊糖旁路代谢中所必需的一种脱氢 酶,一旦缺乏可最终造成红细胞膜的 氧化损伤和溶血 GSH、Gat减少可引起两种后果: 1、由于氧化剂作用强大,机体抗氧 化作用减弱→可直接损害RBC膜→ RBC在血液中被破坏→血管内溶血 2、Hb氧化成高铁Hb和变性珠蛋白小 体→附着在RBC膜的内面→电荷改 变→RBC僵硬→不易通过网状内皮 系统→血管外溶血 三、临床表现* 主要是溶血的症状及体征,起病急,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病 按诱发因素不同分为5类,临床常见的有3类 (一)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1、服用了具有氧化特性的药物 能引起G-6-PD缺乏整个溶血的药物 (WHO 鉴定) 抗疟药:伯氨喹啉、扑疟母星、氯喹 磺胺药:磺胺、乙酰磺胺、磺胺吡啶、SMZ 止痛药:非拉西汀、阿司匹林 砜类药:氨苯砜、普洛明 抗菌药:硝基呋喃类、氯霉素、对氨水杨酸 杀虫药:β萘酚、锑波芬、硝基哒唑 其 他:蚕豆、臭丸、丙磺舒、二巯基丙醇、大 剂量VitK、中药川莲、腊梅花 2、服药后1~3天,出现急性溶血 3、恶心、呕吐、头晕、疲乏、厌食 4、黄疸、血红蛋白尿 5、重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 6、本病可自限,病程1~2天或1周左右 (二)蚕豆病 1、多见于 10岁小儿,男 女 2、蚕豆成熟季节多发 3、进食蚕豆或其制品后24-48小时发病 4、表现与喹啉型药物性溶血相似 (三)新生儿黄疸 1、生后出现病理性黄疸 2、多数有诱因,少数无诱因可查 3、半数有肝脾肿大 4、轻-中度贫血 5、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这是对 优生影响最为严重的问题 (四)感染诱发的溶血 (五)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学性贫血 四、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不同程度贫血 网织红细胞↑ 见有核红细胞 WBC、BPC正常 2、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 Zinkham法——12.1±2.09IU/gHb Clock与Mclean法—8.34±1.59IU/gHb NBT定量法——13.1-30.0 NBT单位 3、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 正 常—— 0.75 中间型—— 0.74-0.31 显著缺乏者—— 0.3 简易 敏感性高 特异性稍差 有假阳性 (2)荧光斑点试验: 正 常—— 10分钟内出现荧光 中间型—— 10-30分钟出现 严重缺乏者——不出现荧光 定性法 快速 特异性强 需要经验 4、G-6-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