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武汉工商学院.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暴风雨-武汉工商学院

从需求层次理论看《暴风雨》中普洛斯帕罗的行为抉择 刘芬( (武汉工商学院 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和艺术的集大成者, 威廉·莎士比亚晚年的传奇剧《暴风雨》反映了作者对宇宙、社会和人的存在价值等方面的深刻认识。人的行为既是一定社会环境下人类认识发展的结果,又是个人内心心理状态的反映。本文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动机理论,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探讨《暴风雨》中普洛斯帕罗的系列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及其内在心理动机,从而表征作为普遍意义的“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的认识及其行为所根植的心理需要因素。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普洛斯帕罗;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中图分类号:I106.3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044/ZY(2014)03 -0000-00 一、引言 对人的自我生命之价值和意义的探究,是西方文化的传统,也是西方文化演变的内在动因(蒋承勇,1998)。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的大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文化中的古希腊罗马源流与希伯来基督教源流之间的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使得人们对宇宙、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而带来了文学中“人”的观念的重大变化。威廉·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和艺术的集大成者, 他对人的理解的深刻性要远远超过前辈人文主义作家。他早期的喜剧和历史剧,主要表现个性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这和欧洲早期人文主义作家的思想是基本相似的;他的悲剧则表现出文艺复兴晚期欧洲人的迷惘与困惑, 更明显地反映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蒋承勇,1998)。《暴风雨》作为莎士比亚晚期传奇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看作他“诗的遗嘱”,是“作者是用它的艺术表现来总结自己的思想变化和创作道路,并通过它向舞台、向观众、向自己不平静的心境告别”(张泗洋,2001)。目前国内对于《暴风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基督教精神、宗教隐喻和殖民主义等方面。 (一)人文主义视角研究 目前,许多研究者认为《暴风雨》是莎士比亚为人文主义所写的颂歌。王忠祥(2008)认为莎士比亚借助《暴风雨》歌颂“宽恕和解”、“爱与宽容”,张荷(2008)则认为莎士比亚受当时超自然传统的影响,因此普洛斯彼罗成为一个法力无边的术士,将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神契合的神性与化解社会矛盾的仁爱集于一身,通过运用法术来实现莎士比亚的和谐观。李可、黄鹏飞(2011)则通过《暴风雨》探讨莎士比亚从早期的激进骁勇的人文主义斗士形象向晚年宽容平和风格转变的过程。还有研究者(杨志刚,2008;陈晓英,2006;等)认为《暴风雨》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衰落与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张泗洋 等(1989)认为,莎士比亚的思想认识超越不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的局限,莎士比亚还看不到产生恶的社会根源,因而只能在传奇剧中提出“道德感化” 的办法,以艺术的方式来指示克服“恶的途径”。张童(2013)也认为,剧作家在经历了对人性深刻的追思后,已经感知到了人性中必然存在的兽性,恶也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组成,这并不是文明教化能够消除的,这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反乌托邦精神。蒋承勇(2009)则从“旧人”与“新人”的融合的角度,认为普洛斯彼罗的最后抉择是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后期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有了深刻认识,对文艺复兴前期人文主义者片面理解人性,放纵自然欲望的反拨。张东燕(2014)也从普洛斯彼罗的抉择探究《暴风雨》的主题思想,认为“普洛斯彼罗抛却魔法,重返故土的抉择体现了莎士比亚暮年倡导天道的朴素整体生态观外,也折射出莎士比亚一贯的现实主义作风”。 (二)基督教教义或宗教隐喻视角研究 毋庸置疑,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伟民(2009)等认为,莎士比亚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人文主义者一样,在宣扬神是最高的善的来源方面,绝不亚于中世纪的神学家;莎士比亚一生的戏剧创作深受基督教圣经的影响,圣经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了他的戏剧,爱、恨、罪及宽恕构成了莎士比亚这部传奇剧的主要的圣经文化母题。郭华敏(2004)发现莎士比亚在《暴风雨》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空灵的桃源境地,但透过曼妙缥缈的场景、曲折离奇的情节、虚幻非凡的人物,我们仍能看到莎士比亚时代基督教生活的影子,可以说,剧中岛上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具有相似性,是紧密联系的,可以将之看作现实世界的隐喻性存在。《暴风雨》的剧情及意象与《创世记》的主要内容、结构上存在着多种对应关系(李蕾, 20O4)。另外一些研究者(陈牧,2011;张 淳,2003;蒋慧成,2011);其中赵艳华(2013)根据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佛莱的圣经原型批评理论,研究了《暴风雨》中的宗教隐喻,并着重分析了《暴风雨》中出现的三类人物原型,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