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判断hot!.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平判断hot!

從有關公平判斷的研究結果看中國人之人己關係的界限 報告者:陳怡潔 緒論 由於美國經濟情況的持續不景氣,又目睹亞洲幾個國家-日本,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的高度經濟成長,1980年代,美國心理學界出現一系列對自己文化加以批判與防衛的保衛戰。 攻防雙方的心理學者都肯定:美國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文化的國家;所爭論的是個人主義文化對美國的發展是利多於弊,或者弊多於利。 Sampson(1985,1988)認為個人主義文化所孕育的自我中心心態削弱了美國在國際間的力量,而上述幾個亞洲國家的經濟成就可能因源於他們文化上的一些共通性-個人的我具有某種程度的包容性,因此願意以他人或群體的目標為自我目標。 Waterman(1981) ,Perloff(1987)與Spence(1985),認為個人主義支撐了美國之所以為美國的核心價值體系-自由、責任與成就。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不是如Sampson所建議:改變文化的本質,而是在文化的基礎上尋找可能的解決途徑。 個人主義文化與集體主義文化的比較基點是中西文化的人己關係上的差異。 美國人社會性的我與身體的我重疊,我就是我,不包括任何其他人。 集體主義文化的人則認為其社會性的我大於身體的我。 Sampson(1985,1988)所提的自足式個人主義(self-contained individualism)與包容式的個人主義(ensembled individualism)會比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相對觀更具貼切意義。 實徵研究 第一個研究假設: 中國人的我是包容式的只要是有關係的人他會待之如已。 美國人的我是自足式的;即使是有關係的人他還是清楚的區隔自己與他人。 對是非對錯的判斷 中國人傾向於因人而論,美國人比較傾向於就事論事。 第二個研究假設: 中國人的我不但是包容式的,而且是差序性的。 兩者都從內團體偏私(ingroup favoritism)及其引申的公正問題來切入。 作者認為如果認知分化是內團體偏差形成的根本原因,則可推測它應該是一個跨文化的現象。但若論及中國人、美國人的內團體偏差現象,則它可能會展現其特有的文化特徵。 什麼是內團體? 西方社會心理學者採取社會認同模式(social identification model)的界定,只要個體認知自己歸屬於某類別團體,則屬該類別團體的人即為內團體成員而會對知表露內團體偏私的現象。 什麼是內團體? 對台灣大學生施行最小實驗團體法(minimal experimental group method),卻沒有產生內團體偏私的反應。 中西文化中人己關係差異的所在,即中國人的內團體感必須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上。 本研究改用與現實社會相關性較高的議題,透過受試者對一樁不公平的社會事件的知覺判斷,來看中美的人己關係界限有甚麼不同。 美國的文化背景 Sampson(1985,1988)認為美國之自足式個人主義是美國本土文化所孕育出來的心理特質。 自足式個人主義的社會尊重個人的自由與權力,並鼓勵個人追求成就,但卻容易引發人際間的衝突,於是,西方社會採用法治觀,以公平(fairness)為判定標準(Rawls,1971) 。 西方法律以公平精神為基石,強調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就程序正義而言(procedural justice),某ㄧ判斷標準的應用不得因人因時而異(Leventhal,1979),此種公平觀可以溯及至西方社會的基督教文化。 今日台灣社會的食衣住行幾乎都是西式的,連組織機構的結構制度與法律規章也是如此。然而,常見的情形卻是空有規章制度卻難以落實,造成所謂的形式主義(Riggs,1973;余伯泉,1993)。 為什麼會如此? Riggs認為西方的現代化是一種內衍性的變遷(endogenetic cgange),其典章制度是因應文化中的特定精神演化而生,東亞國家的現代化則是一種外衍性的變遷(exogenetic change),其典章制度是從西方接枝過來,本身可能缺乏相應的文化精神,甚或存有與之互相抵制的文化質素。例如:法律的公正觀。 中國的文化背景 儒家思想建立在「仁、義、禮」的倫理體系上,而仁是此一體系的核心。它主張:個人行仁的範疇應隨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而有差別,這是一種差序性的仁,在實踐的層次上則必須依禮而行。 禮的定義就是「異」(荀子樂論篇),儒家以禮定親疏,則有五倫人際關係之分;以禮別異同,則名分不同行止有異,以禮明是非,則行止合乎倫常者為是,行止違反倫常者為非亦即所謂不仁則不義。 瞿同祖(1967)在《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一書中,列舉從秦漢到晚清變法兩千餘年之間的法律判例,罪刑判決的輕重,倫紀的考量遠重於是非對錯的認定。 作者感興趣的是: 當倫常與是非相抵制時,現代中國人表現的是理性的是非觀還是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