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等_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基于活动与实践的视角.doc

杨倩等_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基于活动与实践的视角.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杨倩等_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基于活动与实践的视角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 —基于活动与实践的视角 杨倩 张智敏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本研究基于武汉市11所高校人文社科类1083名大学生的实地调查,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创新思维、创新动机及想象力等因素与大学生创新能力联系密切。指导老师对活动的指导、大学生自身素质、学校环境、活动负责人领导能力、学校活动政策、自身参与活动程度六个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经分析后提出要重视发挥指导老师对学生活动与实践的主导作用;将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营造良好地校园活动环境;关注活动负责人的领导能力;健全学校相关活动政策;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实践等建议。 【关 键 词】人文社科大学生; 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 思考启示 【作者简介】杨 倩,女,湖北大学教育学院,10级高等教育学研究生 张智敏,女,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制订了许多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和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法》也准确的把握了创新这个时代特点,明确的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04,教育部长周济在年全国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要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10年,《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一批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也提倡“重视个性”,把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社会生产中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德国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创新。在坚持学研结合的教育传统基础上也更加注重科研与社会联系,提出并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鼓励创新办学模式,特别是理工科大学。(((我国学者沙洪成认为,“课程改革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加强和改进基础课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邹广平认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要以课程建设为主线,夯实创新基础;以竞赛为牵引,培育创新精神;以实验室开放为平台,提升创新能力。”(((林秀华等认为,“教学中要讲关键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提问,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营造自由讨论的学术氛围,通过经常的学术交流和研讨;要尽早让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李越认为,“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设多样化的课程平台,并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建设多样化的学生课外活动体系。”((( 纵观国内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各国的培养路径各有侧重。但也有共通之处,例如都重视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积极促使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强调学科交叉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尊重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日趋强烈,伴随着扩招,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数量、规模迅速膨胀。但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培养质量并没有随之得到提高,我国大学创新教育虽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对比国外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我国的培养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目前关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是一般性的议论,理论性的探讨较多,实证性的调研较少。而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的,也不多见。以往大多数学者从理科和工科方向来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创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