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系统动力学及无线传感技术的无锡碳收支的分析研究:以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为例.pdfVIP

针对系统动力学及无线传感技术的无锡碳收支的分析研究:以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Zhejiang AF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omprehensive study on carbon budget of Wuxi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an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Dongnan University Wuxi campus Candiadate: HU Yue-xin Adviser: JIANG hong, Professor Speciality: Ecology Date of Submission:June 03, 2014 Zhejiang AF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province, P.R.China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摘要 摘要 本文首先以系统动力学(SD)理论为基础,利用Vensim 建模软件构建模型, 对无锡市2005—2011 年的碳收支情况进行研究。其次,利用无线传感技术,以东南 大学无锡校区为试点,对城市不同用地类型的环境进行了监测,得到不同用地类型 温度、CO2 浓度的差异,同时,结合环境因子估算并分析了试点地区绿地夏季固碳 能力。另外,将无线传感节点观测结果与SD 模型结果进行了相互校验。最后,利 用SD 模型预测无锡市20 12—2030 年的碳收支变化情况,并利用情景分析手段,探 索了无锡市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5—2011 年,无锡市 整体表现为碳源,年碳排放量均值约28.36 MtC 。其中,人类活动系统碳排放量呈 上升趋势,平均碳排放量为28.67 MtC 。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2011 年比2005 年 累计下降37.88% 。工业部门为最强碳源,服务业与交通次之,居民生活相对较弱。 自然生态系统年均固碳能力为133.26 gC ·m-2 ·a-1,7 年间呈现上下波动的规律,2008 —2011 年年均固碳能力总体弱于2005—2007 年。无锡自然系统平均年固碳量为0.3 MtC ,2007 年最高达到0.4 MtC,2005 年最低为0.2 MtC 。(2 )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不 同用地类型的地表温度、地表CO2 浓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道路的地表温 度昼夜温差最大,达到8~11℃,而建筑与绿地为5~7℃。CO2 浓度平均日变化曲线 为“u ”型,呈现出白天低、夜间高的特征。于早上6:00 左右CO2 浓度开始逐渐下 降,15:00 以后逐渐上升。从CO2 浓度日变化波动幅度来看,道路绿地建筑;从 CO2 日平均浓度来看,道路建筑绿地。试点地区绿地夏季日累计固碳量约为-3.81 gCO2 ·m-2 ·d-1,表现为一定强度的碳汇。(3 )两种研究方法对于碳源/汇的判定结 论一致,均认为:交通(道路)模块为较强碳源,居民(建筑)模块为次强碳源, 绿地为碳汇。(4 )基准情景下,无锡市2005—2030 年整体依旧表现为碳源,碳排放 总量增长速率逐渐变缓。人类活动系统GDP 保持稳定增长,平均增长率为10.06%; 碳排放量在2030 年达到68.75 MtC,平均增长速率为4.67% ;碳排放强度在2030 -4 年下降至0.19 tC ·10 yuan ,是2005 年的1/4。总体达到“经济—碳排放”相对脱 钩发展。

文档评论(0)

xjphm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