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权法定原则、登记公信力与善意取得
物权法专题 梅 伟 法学家与参考书目 一、我国 王泽鉴:《民法物权》中政大2001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政大1999 姚瑞光:《民法物权论》中政大2011 梁慧星 编:《中国物权法研究》1998 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 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 王利明:《物权法研究》2007 陈华彬:《民法物权论》2011 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2004 常鹏翱:《物权法的展开与反思》2007 二、德国 【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 三、日本 【日】我 妻荣:《新订物权法》 【日】近江幸治:《物权法》 导 论 物权法的发展趋势: 1、物权之社会化。如所有权的社会本位,用益物权的效益性。 2、物权的价值化。 3、物权法之国际化,尤其是担保物权的世界化。如浮动抵押。 第一讲 物权法定原则 问题: 1.物权法定原则违反私法自治吗? 2.物权法定有哪些功能? 3.物权法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吗? 值得学习的相关论文 1.梁上上:物权法定主义:在自由与强制之间,《法学研究》2003.3 2.苏永钦:法定物权的社会成本,《中国社会科学》2005.6 3.常鹏翱:体系化视角中的物权法定,《法学研究》2006.5 4. 张巍:物权法定与物权自由的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4 5.王利明:物权法定原则,《北方法学》2007.1 6.李富成:中国语境中的物权法定问题,《比较法研究》2007.2 7.杨代雄:物权法定原则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4 8.高圣平:物权法定主义及其当代命运,《社会科学研究》2008.3 9.陈本寒:也论物权法定原则,《法学评论》2009.4 10.龙卫球:物权法定原则之辨,《比较法研究》2010.6 一、概念 谢在全:指物权的种类、内容由法律直接规定,禁止任何人创设法律没有规定的物权。 孙宪忠:在一个统一的法律效力地域内的物权,其种类和内容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的原则。 含义 1.类型强制:不得创设民法或其他法律所不承认的物权。 【“居住权”之争 】 申卫星:我国设立居住权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 2.内容固定:物权的内容和效力由法律直接规定,任何人确定的物权内容不得与法律规定相抵触。 二、法律规范 我国《物权法》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日本民法典第175条:物权,除本法或其他法律规定者外,不能创设。 我国台湾民法典第757条:物权,除依法律或习惯外,不能创设。(2009年修订) ◆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民法典均无明文规定,但解释上皆认可此原则。 三、物权法定的理由 1.整理旧物权,防止封建物权的复活。 2.有利于构建一国物权体系,维护基本经济制度。 3.确立物权公示的方法,有利维护交易秩序与安全。 4.明确物权类型,有助于发挥物尽其用的经济效益。 各国确立的物权 法国民法:所有权、用益权、居住权、 地役权、优先权、抵押权、质权 德国民法: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先买权、物上负担、抵押权、土地债务、质权 日本民法: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留置权、先取特权、抵押权、质权。 我国物权法确立的物权种类 动产所有权、不动产所有权 所有权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矿权 用益物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捕鱼权 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 担保物权 抵押权、质权 留置权 ◆ 典权的废止。 四、物权法定原则的批判 1.物权法定原则过于僵化,新的物权难以得到承认。 2.物权法定原则限制了私法自治,违背了民法宗旨。 3.物权法定原则抑制了民商事活动,不利于经济发展。 以让与担保(按揭担保)为例说明。 五、物权法定原则的完善 1.习惯法包含说。如台湾民法、我妻荣。 2.习惯法物权有限承认说。①与物权体系不冲突;②与现代物权观念不矛盾;③不妨碍公示才承认习惯法上物权。 3.物权法定缓和解释说。 物权法定从宽解释。基础性物权法定;功能性物权可自由创设。 ——参见梁上上论文 六、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 1.当事人所创设的物权不被法律认可。如居住权、铺底权。 2.不发生物权的效力。 3.无效的物权转换为其他有效的法律行为。 如未登记的不动产抵押解释为保证。 第二讲 登记公信力与善意取得 问题: 1.物权为何要公示? 2.登记公信力与善意取得区别? 3.登记公信力的善意要件是主观善意抑或客观善意? 应阅读的论文: 1.孙宪忠、常鹏翱:《论法律物权和事实物权的区分》,《法学研究》 2.朱广新: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度,《法学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