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小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同侪互动研究.PDF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第二十四卷第二期(2007 ):27-60
*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實際進入一個四年級班級的英語科的課堂教學內,對國小學
生進行同儕互動之研究,以提供教師掌握學生在班級中的互動情形,了解國小學生課堂教
學之同儕文化,並作為教師班級經營的參考。
本研究歷經兩個月,每週兩節課的課堂觀察,並透過訪談、社會計量法、問卷調查等
方法,所得結論如下:
一、從教師的立場來看,課堂教學中的同儕互動有助於增進教師的教學效率,達成教學的
目標;然而,過多不當的同儕互動,對教師的教學仍然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從學生的立場來看,課堂教學中的同儕互動提供了學生諸多的功能,如社交閒談、抒
發情感、傳達消息、影響說服;
三、課堂教學中同儕之正式互動同時存在著多種型態;
四、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型態以合作關係多於相互競爭的關係;
五、學生之間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係以非正式互動為主;
六、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同儕互動方式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互動;
七、學生的角色與地位、教師的教學領導方式、小組團體特質、學生座位的安排等因素,
是影響國小學生課堂教學中同儕互動的重要因素。
根據本研究之結論,研究者對國小教師提出若干建議。
責任編輯:林紀慧
投稿日期:2007 年 1 月 24 日,2007 年 7 月 27 日修改完畢,2007 年 11 月 15 日通過採用。
*吳瓊洳,嘉義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E-mail: wualice@.tw
27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第二十四卷第二期(2007 ):27-60
一九七○年代以前,有關學校或班級的研究多從系統理論的組織分析著手,直至一九
七○年代,「新」教育社會學(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的興起,課堂教學的社會過程才
受到極大的重視。相對於和諧理論與衝突理論屬於鉅觀的研究取向,這群「新」教育社會
學學者較重視課堂教學內微觀的人際關係過程。他們將課堂教學視為由師生共同決定、持
續交涉、相互解釋,且不斷變化的過程(陳奎憙,2001 )。在微觀取向的教學研究興盛之後,
有關教學歷程中的師生互動及其師生關係受到不少的關注(郭丁熒, 1998)。然而相對下,
學生在課堂內的同儕互動情形卻較不受重視(方德隆, 1998)。尤其是七○年代以後,有關
課堂教學中的「互動研究」幾乎成了「師生互動研究」的代名詞,例如互動論教育社會學
家 Hargreaves 和 Woods (1984)在其《Classrooms and staffrooms: the sociology of teachers
teaching 》一書中,通篇所敘皆為師生互動的情形,幾乎隻字未提學生互動。然而,依社會
學的觀點來看,「課堂」(classroom )是由教師與學生所形成的一個小型的社會體系。在此
社會體系中,師生在學習活動中彼此互動,因此教師與學生的社會互動除了師生互動之外,
也應該包括學生的同儕互動。
雖然,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互動常常必須受到師生互動極大的限制。此外,也由於班
級中的學生是一個有著幾十名成員的群體,因此較難對此一群體的課堂活動,進行詳盡的
觀察與紀錄。然而,K. Lewin 提出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 )的理念,強調行為表現是
個體和環境互動的結果。由師生組合的班級團體,藉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互
動歷程,才能激發良好的班級氣氛(引自吳宗立, 1997)。換言之,教師的言談會影響學生
的行為表現,學生的行為表現也影響了教師,學生同儕之間更會相互互動激盪,以影響教
學效果。站在團體動力學的角度,班級團體正向互動愈高,班級氣氛就愈充滿活力;反之,
若負向互動行為愈高,則團體士氣將瓦解。因此,學生課堂教學中的同儕互動有其社會性
的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