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素材应用解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素材应用解析

2012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素材应用解析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应该说是考生中学阶段最后一堂人生励志课。它是一道谈论人生价值与人生哲理的题目。供料中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需要在审题时细加关注,即“人们”与“天才”、“微光”、“舍弃”与“认出”等。这些关键词是命题者提供给我们的审题的抓手。“人们”(普通人)与“天才”构成了一对关系;“微光”主要指人们心灵中偶尔闪现的思想的火花或灵感;“舍弃”与“认出”也构成了一对矛盾,所谓“认出”就是人们在“天才”的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微光”被天才表现出来了,“认出”在这里有“发现”的意味。 据参与阅卷的老师介绍,今年出现了不少好文章,它们往往视野开阔,举例确切。例如有学生写卡梅隆如何抓住心灵的微光,创造自己的电影;写罗琳如何在地铁上闪过一个念头,撰写出《哈利·波特》;还有的写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李维特开创牛仔裤品牌,道尔顿发现色盲,安藤百福创造方便面……这些例子用得贴切而鲜活,增强了作文的感染力。有考生写到,有人将易拉罐、塑料袋制成艺术品,有人将铅笔与橡皮连在一起,有人发明拉链……这些创造的业绩,往往起源于瞬间的智慧之光,有的人抓住了,而更多的人舍弃了。还有的考生先写曹雪芹著《红楼梦》,吴敬梓著《儒林外史》,是抓住了许多文人曾想过但没有抓住的那一丝“微光”;进而又写道:“经历过文革的文人不知有多少,但是又有几个能像巴金那样写出《随想录》?……经历过斯大林集中营苦难的人不知凡几,可又有多少作家能写出《古拉格群岛》、《癌病房》?” 而那些较差的作文,则粗疏草率地将“微光”泛化:自信是“微光”,机遇是“微光”,道德是“微光”,同情心是“微光”,责任心是“微光”,好胜是“微光”,甚至名人是“微光”……“微光”成了一个大筐。有的学生套用“苦难是一笔财富”之类的滥调,说“刘伟没有舍弃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丧失了双臂却敢于举起自己的双脚”“霍金只有几根手指,却抓住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去追求真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抓住了一次舍己救人的微光,成就了她崇高的人格”,这些表述未免牵强,与题意有较大的距离。 据阅卷老师反映,今年“两只苹果”(指牛顿被苹果砸到头上而发现万有引力,和乔布斯开创苹果公司的一番事业)是考生广为引用的例子。此外,最美司机吴斌和佛山小悦悦的故事出现频率也很高,得分不高。 做微光的守护者 上海一考生 在我看来,人们舍弃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不仅仅是因为微光本身属于自己,最关键的是人们精神视域狭窄,导致了微光被舍弃,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在天才的作品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微光。 在追求物欲、盲目膜拜科技图腾的当代社会,微光所代表的超越现实功利的审美感悟、精神体验以及灵动的奇思妙想等难以创造传统财富的美好事物,往往被轻视。但是,人们不应该忘记的是:真正赋予生活高尚意义的,只有微光所代表的不屑于被机械理论所决定和归纳的一切。否则,只能是追求到很多却没有广阔的心灵来包容、承载和享受。 不仅是外界的改变让人们放弃微光,随着时光增长,人们内心也渐渐将微光遗忘。明代大儒陈白沙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记得儿时好,跟随阿娘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而今人长大,心事乱如麻。”随着时光消逝的是童年的树、天空、阿娘温暖的笑容,是童年的整个世界。那样的美好,如今人们只能在诗人的句子中一一拾起。然而,即使是诗人的诗册就在手边,又有几个能静下心来接受诗人的馈赠? 有人说,诗人是人类光明的守护者。也许正是诗人的敏感,让他们先于我们感受到衰落,自然地担负起守护的重担。因此,诗句中处处闪烁着诗人诗与思的闪光,并且诗人拥有更广阔的视域。惠特曼曾经在《草叶集》中写道:“我认为一根小草,蚂蚁与沙粒,并不比天体运行一日渺小。”所以,诗人成为微光的守护者当之无愧。 除了诗人之外,只有大自然拥有将沙粒与大海等量齐观的视域,默默地呵护并赞美每一个生命自然生长的尊严与绽放的光芒。我们也发现当科技走投无路时,往往是我们遗忘的自然发出警告,提醒我们找寻微光,再次出发。现下的人们也渐渐从污染的城市中醒过来,感受那些古老的文化遗产的魅力。越剧的繁荣就是很好的例子。人们于丝竹管乐声中再闻鸟语,再次见到了青山绿水的自然关爱。 但是,仅有诗人和大自然还不够,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人们更要努力成为自己微光的守护者。当科技缄默的时候,人们自己用微光照亮前行的黑暗,沿着先知者的足迹前行,追寻更远的光明与未来。 也许,无论是外界的喧嚣还是自己内心的纷扰,都不是人们放弃微光的原因,人们缺少守护微光的勇气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