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U操作规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NICU操作规范

目 录 与医疗相关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1 颅内压监测 1 腰椎穿刺术 6 胸腔穿刺术 8 腹腔穿刺术 10 中心静脉穿刺术 13 超声引导下的深静脉穿刺术 19 经口气管插管术 24 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29 无创正压通气 31 有创机械通气 34 机械通气的撤离 38 俯卧位通气 41 心肺复苏术 44 心脏电转复及除颤术 47 血气分析 51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术 55 脑死亡判定方法 64 与护理相关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66 有效排痰 66 口咽通气道(管)放置 68 人工气道固定 70 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 72 人工气道湿化 74 气道内吸引 75 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清除 77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 78 气管插管 79 拔除气管插管 81 气管切开伤口换药 83 气管切开套管内套管更换及清洗 84 无创正压通气 86 有创机械通气 88 肠内营养支持 90 肠外营养支持 92 心电监测 94 血糖监测 95 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 96 无创血压测量 97 有创血压监测 99 中心静脉压监测 101 容量监测仪(pulse 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 103 振动排痰机 105 咳痰机 107 持续高温湿化氧疗 109 降温毯 111 Abviser腹内压监测 113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 114 心肺复苏(成人,使用简易呼吸器) 115 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成年人) 117 胃肠减压 119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121 血培养标本采集 123 呼吸道标本采集 125 导管培养标本采集 127 中心静脉导管(CVC)维护 128 静脉给药辅助装置应用 130 静脉炎预防及护理 134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136 体位转换 138 血液透析 140 血液灌流 143 血浆置换 146 血液滤过 149 与医疗相关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颅内压监测 (一)【适应症】 急性颅脑创伤。 脑血管意外。 颅内肿瘤,颅内压监测对颅内肿瘤病人术前、术中、术后均可应用。 其他脑功能受损的疾病。 (二)【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有创颅内压监测 (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置的位置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和硬膜外监测。按其准确性和可行性依次排序为:脑室内导管脑实质内光纤传感器硬膜下传感器硬膜外传感器。 脑室内压力监测:是目前测量颅内压的金标准。它能准确的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调零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颅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单。无菌条件下,选右侧侧脑室前角穿刺,于发际后2cm(或眉弓上9cm)、中线旁2.5cm处颅骨钻孔,穿刺方向垂直于两外耳道连线,深度一般为4-7cm,置入内径1-1.5mm的塑胶导管,将导管置入侧脑室前角,将导管的颅外端与传感器、换能器及检测仪相连接。将传感器固定,并保持在室间孔水平。如选用光导纤维传感器须预先调零,持续监测不会发生零点飘移。如选用液压传感器,则监测过程中应定时调整零点。 优点:颅内压测定准确,方法简单易行,可通过导管间断放出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或留取脑脊液化验,适用于有脑室梗阻需要引流脑脊液的患者。 缺点:易引起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损伤等并发症;脑室移位或受压、塌陷变小置管困难。 ②脑实质测压:是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多的一种颅内压监测方法,操作方便,技术要求不高。在额区颅骨钻孔,将光纤探头插入脑实质内(非优势半球额叶)2-3cm即可。 优点:测压准确,不易发生零点漂移;创伤小,操作简便,容易固定,颅内感染发生率低。 缺点:创伤稍大,拔出后不能重新放回原处;价格较昂贵。 ③硬脑膜下(或蛛网膜下隙)压力监测:用于开颅术中,将微型传感器置于蛛网膜表面或蛛网膜下隙,可对术中或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因为没有硬脑膜的张力和减幅作用,测量方法比硬膜外法更可靠。 优点:颅内压测定准确,误差小。 缺点:传感器置入过程复杂;置入时间受限,一般不超过1周;易引起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脑组织损伤、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④硬膜外压力监测:于颅骨钻孔或开颅术中,将光纤传感器或电子传感器置于硬脑膜与颅骨之间,紧贴硬脑膜。硬脑膜外压力比脑室内压力高2-3mmHg。 优点:保持硬脑膜的完整性,减少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监测时间长;不必担心导管堵塞;患者活动不影响测压,监测期间易于管理。 缺点:由于硬脑膜的影响有时不够敏感,影响监测的准确性;光感纤维传感器价格昂贵。 2.无创颅内压监测 近年来无创颅内压监测有了很大发展并成为新的热点,因我院不常用,故暂不详细解释。 (三)【并发症】 1. 感染 监测过程中应始终注意无菌操作,一般监测3-4天为宜,时间长感染的机会也增多。轻者为伤口感染,重症者可发生脑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