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起35kV GIL通管故障研究
一起35kV GIL通管故障研究摘要:220kV某站变电站2005年7月20日投运,采用线路变压器组接线方式,共有2台240MVA的三绕组变压器。近来发生了一起35kV GIL通管故障分析,本文对于故障发生的起因,原因和处理结果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35kV GIL;通管故障;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69—02
一、现场设备状况
220kV某站变电站2005年7月20日投运,采用线路变压器组接线方式,共有2台240MVA的三绕组变压器。1号主变送110kV一段母线及35kV一/二段母线,2号主变送110kV二段母线及35kV三/四段母线。正常运行时110kV及35kV母线均为分裂运行,分段开关处于热备用位置。主变110千伏出线采用GIS通管从变压器引出,后转电缆通过地下电缆层接入110kVGIS设备。主变35kV引出采用电排方式,引至隔壁220千伏GIS室后,转为35kV GIL通管,通过地下电缆层接入35kV GIS设备。
二、故障发生过程
2012年7月30日7:06中心站自动化后台告警窗显示“某站2号主变35千伏三段及四段通管B相SF6压力低报警”,中心立即派出运行人员至现场进行确认。现场检查确认2号主变35千伏三、四段通管B相压力为0.06Mpa,低于报警压力(报警压力0.08Mpa)。11:00变电运维中心检修人员补气至额定压力(0.145Mpa)后告警复归。
同日,20:36该段通管再次出现SF6压力低报警,检修人员于23:30再次补至气额定压力。
次日,7:30检修人员再次对该段通管进行SF6补气至额定压力,并开始进行通管漏点查找工作。
下午15:30该段通管SF6压力又低至报警值,并再次进行补气。在进行补气的同时,确认漏点位于2号主变室和电缆层间穿楼层处的GIL通管上。由于此时SF6泄漏速度有不断加快趋势,已经影响到了2号主变的安全运行,运行人员于17:11将2号主变改为变压器停役状态。
三、故障原因分析
(一)GIS通管表面腐蚀情况
2号主变停役后,检修人员将漏气的B相通管拆除,进行了详细检查。拆卸下来的2号主变35kV GIL通管B相如图1,腐蚀部位原本被黑色的3M胶带覆盖,将胶带剥离后,显露出腐蚀的情况。被腐蚀位置,正处于一层与地下电缆层楼板之间。通管外缠有黑色胶带,将通管表明与楼板间填充的防火封堵材料隔离。
通过对通管腐蚀位置检查发现,被腐蚀面积约有9×9cm2大小。腐蚀处外表面有疏松的结晶沉积物,呈灰白色,手指稍用力即剥落,详细情况见图2。通管漏气处内表面有一约1mm直径的不规则小孔,其余表面仍较为光滑,详细情况见图3。从图上可以看出,通管外壁已经被腐蚀贯穿,SF6气体正是从小孔中泄漏,由于外壁缠有黑色胶带减缓了SF6气体的泄漏速度。但是随着时间推移,SF6泄漏速度明显加快,如当时没有果断将2号主变停役,很可能造成35kV通管闪络事故。
(二)表面腐蚀物分析
用扫描电镜对通管表面进行观察,腐蚀区域扫描电镜拍摄的照片反映出腐蚀区域表面沉积物不致密。
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通管未发生腐蚀的部分主要由铝元素组成,还存在少量的镁和氧元素,可以判定通管材料为铝镁合金。发生腐蚀的部分主要由铝、氧、镁和氯元素组成,其中氧元素和氯元素的含量较正常通管材质的含量显著增加,纯铝含量明显减少,由此认为沉积物由通管发生腐蚀而形成。
将取自通管腐蚀严重区域剥落的少量灰白色沉积物及防火封堵材料进行理化检测。检查结果:沉积物用少量去离子水润湿,定性检测发现水溶液呈酸性,pH在3—4左右。对放置在通管外侧的阻火包内材料进行酸碱度测试,其pH值约为7,呈中性。
(三)相关设备及运行环境检查
事故后,对1号和2号主变35kV通管位于电缆层的部分进行了检查,发现通管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2号主变35kV通管的腐蚀较1号主变严重。
2号主变电缆层顶部支架有明显渗水结露的痕迹。GIL通管的底部有部分漆膜鼓包的现象,漆膜下有灰白色的腐蚀物。各GIL通管的铜连接片也有明显铜绿,当环境的湿度较大时,就可能产生这一现象。通管处于穿上下两层的位置,上层为地面,下层为地下,两层存在明显温差,易产生结露现象,而加速腐蚀发生。
(四)通管发生腐蚀的原因分析
35kV通管的材质为镁铝合金,通过对铝管表面及剥落的灰白色沉积物所进行的检测分析结果来看,其主要成分是铝的化合物(腐蚀产物)。
铝是一种典型的两性金属元素,既可与酸性物质也可与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当其处于pH小于4或pH大于9的外部环境下,其化学性质是不稳定的。新的铝管表面会在空气或水中自然氧化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