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如何控制风险.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如何控制风险

葵花理财 /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如何控制风险 进入2015年以来 ,股票不断的下跌让不少投资者把目光投向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 产品出现 “热卖”的情况。银行理财产品虽然说风险比较低 ,但是还是有的。那么在购买银 行理财产品如何控制风险呢? 银行理财产品出现 “热卖” 记者了解到 ,面对股市震荡 ,1月至今 ,银行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青睐。如建行于2月 26 日销售的 “建行财富五号” ,仅一天就达到5亿元的规模上限,不得不提前结束销售。 而光大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短期固定收益T计划系列产品,不到一个月,销售金额就达10 亿元人民币。此外,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1月份就已完成全年理财产品销售计划目标的 40%。 截至 1月底,1月份有70款浮动收益产品到期,而据能掌握的36款产品的到期收益 率看,整体收益良好,全部实现保本。其中,25款产品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占已掌握产 品数69% ,7款产品实际收益率高于预期最高收益率,占比达19%,仅有3款产品未能实 现预期最高收益率。此外,有1款产品因无预期收益率,所以无法进行比较。而某股份制 银行发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9% ,实际收益率却达到惊人的28.9018%。 据相关统计,1月发售的理财产品创纪录地超过300款,中资银行发行231款,占比 72.9% ,超过去年12月的209款。 应该如何做好风控 葵花理财 / 近期 ,有关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是零甚至为负的消息 ,引起轩然大波 ,涉及的有在 国内经营多年的中资银行,也有刚刚本地注册将满一年的外资银行。目前,投资人对于各商 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与设计 ,争议不断增多 ,对此 ,有专家指出 ,这两年银行在产品创新上下 的功夫很大 ,是个好现象 ,但银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尤应注重对风险掌控 ,加大对投资人利 益的保护。 比联金融产品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李晓红指出,每个创新金融产品的出台必定伴随风险 , 最初设计产品时就相当于把传统产品摒弃 ,然后加入风险提高收益。在这过程中 ,银行要找 到自己的风险点 ,尤其需针对各自目标客户 ,推出合适的产品。 “创新是市场的原动力 ,银 行需要不断开发新品来满足客户需求 ,但在目前的情况下 ,产品创新已经是五花八门了 ,各 家银行需要对创新进行一个反思———有没有成功的案例,有没有失败的教训,如何考虑 未来。”李晓红表示。 然而,有银行业人士透露,之前在市场上引发争议的几款产品并非那些银行自己设计 , 尤其中资银行,很多结构性理财产品都是从海外投行处购买,再发售给国内投资者。对此 , 专家认为,无论产品的创新研发者是谁,每家银行在推出一款新品前一定要做好风险控制。 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高级合规经理邓继星认为 ,风险控制要和金融机构 的自我约束相协调 ,而自我约束主要就是全面的风险管理。这方面 ,外资银行控制风险的“新 产品委员会”做法就值得推广。 “全面的风险管理中有一条就是合规风险管理 ,当然也包括 市场、信用、财务风险等。外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借鉴 ,如在推出一 项产品前 ,一般都有新产品委员会 ,法律、合规、风险控制都由其严格控制。”邓继星表示 , “这并非外资银行自己发明 ,而是巴塞尔资本协议2号要求的。无论合规控制或风险控制 , 都应有独立性,银行相关部门应该有权提出看法,甚至否决产品的推出。” 葵花理财 / 中央财大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过程 中,除了做好监督外 ,在必要情况下 ,可考虑设立专门性的监管企业和协调机构 ,对一些跨 行业的产品交易进行有效监管 ,这既是对投资人负责 ,也能对产品创新的负面效应进行有效 防范,以免产生类似美国次级债危机的风险局面。 事后 “弥补”有讲究 近期几款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为零 ,让百姓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念有所动摇 ,但实 际上 ,成熟的投资人应明白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出现 “零”收益情况 ,实属正常现象 ,在法律 和合同层面无可厚非。但国内投资者对于此风险不能完全了解 ,使银行在维护其理财品牌和 客户群方面,得下一番功夫。

文档评论(0)

liwenhua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