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发展史浅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发展史浅考

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发展史浅考摘 要: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也是广播记者、编辑甚至节目主持人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但是,中国广播音响报道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它与社会发展及经济技术发展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历来关注和研究很少。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点浅显的研究与考证。本文认为,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受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兴盛期三个阶段,并且有其独特的内部发展规律。 关键词:广播 音响报道 发展史 一、广播音响使用萌芽期 广播音响发展的这一时期自中国广播诞生始,约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结束。那个时期,中国广播正处于发展的早期,相关的技术条件还不具备,特别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窑洞,条件极其艰苦。即使是建国后,条件也比较艰苦,因此当时广播的特点是:以简易直播为主(包括演讲),新闻以口播文字稿为主,音响的使用还处于萌芽状态。 音响在广播中的使用,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即直播;二是间接使用,即录播。后者的关键是要具备录音设备。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考证一下人类使用录音技术的历史。 1877年秋,举世闻名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轨迹行进时,便可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爱迪生用该装置录下他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像雪一样白。”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1887年,旅美德国人伯利纳(Emil Berliner)研制成功平面式留声机(图1)和圆片形(也称碟形)唱片,从此,留声机逐步进入商用。 1898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森(Valdeman Poulsen)首先发明了以钢丝为磁性体的原始录音机(图2),从此揭开了人类使用磁记录声音的历史。 (图1) (图2) 1925年,唱片由外商经销到中国,并开始在中国建厂生产。 1930年,德国科学家弗劳伊玛提出用表面涂有铁粉的纸带或塑料带来代替钢丝录音带。1935年前后,德国AEG(通用)公司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以BASF塑料基作为磁带的商用磁带录音机(图3),带速76.2cm/s。 (图3) (图4) 就世界范围而言,录音技术虽已开始应用,但抗战期间诞生于延安窑洞的人民广播条件却异常艰苦。这一时期的广播只能采取直播方式,新闻以口播文字稿为主。如插播新闻当事人的讲话,需请当事人到电台进行直播。因此,最初的人民广播中,直播方式的广播讲话或实况广播成为使用较多的传递新闻音响的方式之一。例如,1946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原国民党上尉刘善本弃暗投明后发表的广播讲话《赶快退出内战漩涡》,1949年2月13日和10月1日,天津电台和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分别直播了庆祝天津解放和开国大典的盛况。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还用美国产Webster钢丝录音机留下了开国大典的珍贵录音资料。195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记者赴朝鲜战场,携带的就是这种钢丝录音机,听众后来在广播中听到了志愿军战士挖坑道、唱歌的声音,甚至在停战当天,听到了金日成发表的演说以及现场群众的欢呼声。据文献记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只有日本产电子管前置放大器和美国产Webster钢丝录音机(图4)和RCA蜡片录音机。 这一时期,在广播中使用音响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使用留声机。但留声机记录的声音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当时的唱片大多是音乐或戏曲,因此,唱片音响只能用于一般的广播节目中(图5),而无法用于广播新闻中。 (图5) (图6) 据考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广播电台的录音设备相继得到改善,但早期引进的录音设备,主要用于广播节目的录制,如戏曲、曲艺节目等(图6),而非用于新闻的采录。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录音设备不便携带,特别是受电源的束缚。因此在当时条件下,以录音方式进行新闻报道,还不可能成为主要方式。 在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历史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1952年,中央广播事业局给青海电台调拨了两台原东德产SJ-100型录音机、两台D型机(用于外出采访录音等)、两台原苏联产MAG8型录音机、两台青涅波尔录音机,几只原苏联产动圈话筒,建了一间录音室可供录制一些平弦戏等简单的节目,录音技术可以说是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设备缺乏,经常是播音时将机器抬到播音室,播音结束再抬回录音室。那时候的外出录音主要是到几家电影院录电影。D型机非常重,加上当时用电很不方便,所以只要外出录节目或者采访,都必须配一台发电机,汽车又很少,所以每次外出录音都用人力车(架子车)拉,条件相当艰苦。 再比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初期,上海电台记者外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