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学生群体心理2012,12,24.ppt

  1. 1、本文档共9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四章 学生群体心理2012,12,24

第十二章 学生群体心理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第二节 学生群体与教育管理 第三节 班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一)群体 群体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中介而组合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的特征 一般来说,群体的形成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群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2、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组织结构中,每个群体成员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 3、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心理意识。群体成员之间有一定的心理联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并能彼此相容。 4、群体成员有共同遵守的群体价值和规范。群体共同的价值和规范协调着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 1、按照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划分: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 正式学生群体是指由正式文件规定而建立的学生群体。正式学生群体有固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义务和权利。如学校中的班级、少先队、党团组织和班委会等都属于正式学生群体。 3、根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划分:松散学生群体、联合式学生群体和学生集体。 松散学生群体是指学生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关于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意义的共同认识,彼此之间心理距离较远的学生群体。 联合式学生群体就是成员之间 存在着共同的目标或共同的活动计 划,学生之间建立了一定的相互了 解,共同的活动较多,但成员之间仍 带有某种程度的松散性,故而不能很 好完成任务,尤其不能完成艰巨任务 的学生群体。 学生集体是学生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纪律与规范,群体内形成了较高的共同的信仰体系和为实现集体目标争作贡献的自觉性。 (二)学生群体心理效应 在学校中,学生群体对学生的心理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和作用下,自觉地把自己归属于所属群体的一种情感。 如,一个学生在社会上表明身份时,总是说我是某个学校的,而在学校时,则强调是某班的。 学生群体归属感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得更强烈。如,当学生所在班级的群体内聚力强,取得成绩越大时,学生的归属感就越强烈,并能激发自豪感。因此,学生强烈的归属感是形成良好的集体的重要心理条件。 2、群体认同感。群体认同感是指个体在群体统一舆论和群体规范的影响和作用下,在认识和评价上都保持一致的情感。如,在班级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的良好风气,实际上就是学生群体认同感的具体表现。 如果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不干自己应干的事情,那么,群体活动就会停止,群体就会处于一种瘫痪状态。因此,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是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顺利开展班级活动,形成良好的班级群体心理的重要保证。 1、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亲集体倾向与教育 对于这种积极型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要加以大胆使用,使之发挥特长优势,促进其健康发展。如,有些学生为了帮助班上某个伤残的同学解决行走上的困难,自愿组织起来,轮流护送,这种靠共同的爱心连结在一起的自发性助人群体,就是亲集体倾向的表现。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这种心理和行为,符合班集体的规范,有助于提高班集体的声誉。因此,对于这种亲集体倾向的非正式群体,教师在教育管理时,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和利用。 2、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偏离集体倾向与教育 班级里的非正式群体,也有偏离班集体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如,班级中许多学生喜欢聚在一起聊天,谈老师,说父母,评社会,论学校。 学生往往在讨论中会出现片面的、偏激的认识倾向和观点行为,如“为中学生早恋正名”、“规章制度束缚学生个性”等等。教师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应采取具体分析、谨慎对待、正面引导的态度,把它纳入班集体的发展轨道和教育内容之中。 3、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反集体倾向与教育 班级里的非正式群体,有时还会出现反集体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这种非正式群体数量虽少,但能量极大。如学生中的哥们义气、帮派意识、不守校纪校规、追求吃喝玩乐等等。 这样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消极破坏性质,若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管理,就易发展成为班级、学校和社会的破坏性群体。目前,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的形成,多是从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演变而来。 案例: 笔者去年担任的(3)班就存在着这样的消极性非正式群体。在这个非正式小群体中,有四个学生:小晨,小平,小欢和小刘。这四个学生除了上课,就一直呆在一起。成绩都是中等偏下,学习态度都不是很端正;家庭背景也都查不多。一开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