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文雪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文雪)
准考准号: 010411310843 . 论文编号
指导教师姓名 曾利君 职称 教授
考 生 单 位 重庆市长寿区纽斯达外语培训学校
邮 编 401220 电话
专 业 名 称 汉语言文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14.04.18 论文答辩日期2014.05.17
主 考 单 位 重庆西南大学
2014年 4 月 18 日
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文雪
纽斯达外语培训学校 重庆 401220
摘要:祭祀之礼,是我国古代乃至今日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鲁迅先生的《祝福》以犀利的笔触挖掘出”祝福”等祭祀文化的根本之所在,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毒瘤本质和其对于中国劳动妇女的精神荼毒。本文将结合“祭祀活动”、“祥林嫂的悲剧与祭祀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祭祀文化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三方面来探讨《祝福》。
关键词:《祝福》 祭祀文化 祥林嫂 百姓
引言
鲁迅先生的一部《祝福》让千千万万的人认识了命运悲惨的祥林嫂,认识了顽固古板的鲁四老爷,认识了迷信的柳妈,更见识了鲁镇那一场隆重的“祝福”大典。然而,透过“祝福”大典舒适幸福的假象,鲁迅先生引领我们看到了一些本质上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把祥林嫂逼向了死亡的绝路?“祝福”对鲁镇的百姓们有什么影响?本文将从《祝福》一文中的祭祀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1.中国祭祀文化的起源和习俗
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
中国的祭祀文化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从目前发掘到的甲骨文和陶瓷、青铜器皿中都能找到祭祀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的祭祀主要分为天神、地祇、人鬼祭天,是国家的第一大礼,也是王室的特权,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重大节日时,都会祭天。祭地是社祭祭地突出一个“亲”字,百姓可以祭地除了地神,人们还要祭拜的比较重要的地界神灵有社神,社是土地的象征,社与五谷之长的稷相连,称为社稷 民间的社稷演变成了城隍神土地神。 也深信经由祭祀的仪式和祭品的供奉,可使祖神保佑与赐福自身也是给了祖先游荡的魂灵一个归宿对黄帝、炎帝、孔子和关公的祭祀。
鲁迅先生这篇小说以《祝福》为名,带我们领略了鲁镇那一场最隆重的祭祀大典——祝福。浓浓的祭祀文化色彩弥漫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便是鲁镇的祝福大典了,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道宣告着热闹的气氛,人们“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这是鲁镇居民一年中的大事件,“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而鲁四老爷家作为鲁镇的望族,这祭祀的事情就更是重大,“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所有的人都在为这盛大的欢庆而忙碌着。然而这祭祀却是极为讲究的,“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四婶这样的妇人只能“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男工们杀鸡宰鹅,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只洗器皿,像祥林嫂这样“不干净”的女人“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祭祀”,而如今除了烧火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做了。“祝福”的时刻临近,“我”在极响的爆竹声中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连绵不断的爆竹声和团团飞舞的雪花就在这祝福的空气中降临了鲁镇,“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说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响起,也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结束,浓浓的祭祀文化色彩也在这鞭炮声和火药味中弥漫。“祝福”是鲁镇每一年最重大的事,但同时也是每年必做、极其平常的事。鲁迅先生是个会观察生活、雕刻生活的艺术家,他致力于通过生活现象发现生活的本质,在他勾勒的这一幅民俗风情画中,鲁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们正在享受这歌舞升平,而祥林嫂这样的人却在这太平欢歌中,走向死亡,不知算不算是另一种“祭祀”。
二.祥林嫂——封建祭祀活动的牺牲品
1.祥林嫂在祭祀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
祥林嫂作为小说的主要灵魂人物,她贯穿于“祝福”活动的始终,她积极参与其中,她的悲剧随着“祝福”活动的展开而展开。
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