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6年秋季版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课件.ppt

2016年秋季版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年秋季版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课件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在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中表明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这些思想在五柳先生身上有明显的体现。可见五柳先生的“志”应该是追求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生活,以及在不能实现这一理想的情况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志趣。 2.【主题探究】文中说“颇示己志”“以乐其志”,两次提到“志”。联系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谈谈五柳先生的“志” 是什么。 五柳先生传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志趣——读书——饮酒——著文章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抱朴守真 传 赞——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本文是作者假借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传记。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志趣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1.刻画人物虚实结合,重在写意传神。 文章开头一段有意隐去五柳先生的真实姓名,以虚写实;下文又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几个侧面,用写意的笔法,描绘其神情风貌,寥寥数笔就描写出了五柳先生高雅脱俗、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神韵。 2.语言质朴洗练,于平淡之中表现丰富深刻的内容。 文章并未从大处着笔,写人物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从小处写起,“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就是通过对这些平平淡淡的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五柳先生在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他卓然不群的人格和高洁的品行。 3.写作上多用否定句,自然展现作者风格。 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加以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五柳先生的背影也渐行渐远,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当今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而人却越来越无力;商品越来越丰富,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这已经是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切身感受。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空虚的心灵?崇尚自然,守望精神,也许正是我们期待的“心灵良药”。 因 此,我们不能不缅怀那些在极度的贫困与潦倒中依然能够守住“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五柳先生们,不能不追念那几成绝响的魏晋风流…… 一、 背诵略。 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是否喜欢“五柳先生”及理由略。 点拨: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背诵,增强文言语感。“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五柳先生。“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是开放性练习,没有统一答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二、 1.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意,指书中的内容。 2.辄:就。期:期望。 3.萧然:空寂。 4.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5.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示例:《五柳先生传》所写,可以从史书中得到印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传。 点拨:这是一道拓展性练习,意在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本课与以前读过的陶渊明诗作的联系。此题没有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谈出自己的看法。 略。 三、 四、 * * * * * * * *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理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五柳先生家做客。 五柳先生传 22 文言文传记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5. 相关资料 6. 检查预习 7. 听读课文 10. 句段品析 11. 疑难探究 12. 板书设计 16. 教材习题讲解 4. 文体知识 9. 整体感知 13. 本课主旨 17. 课后作业布置 8. 翻译课文 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5.拓展延伸 (难点) 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重点) (重点) 来自《点拨》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其诗作自然质朴、意味隽永,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厌恶和对纯净自然的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