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地生境黔东南苗族环境伦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山地生境黔东南苗族环境伦理

基于山地生境黔东南苗族环境伦理摘 要:黔东南的山地地貌是栖息于此的苗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自然生境特征。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实践中,黔东南苗族形成了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适度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及保护居住环境的伦理思想。黔东南苗族环境伦理思想是山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山地文明烙印,对维护地方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理应成为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 关键词:山地生境;黔东南苗族;环境伦理;山地文明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099-05 一、黔东南苗族生境的山地特征 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过渡的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和东南降低。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大部分地区海拔5001000米,最高点为雷公山主峰黄羊山,海拔21788米,最低点为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仅137米。全州地貌类型以山地① ①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山地的规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海拔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为主,中部雷公山区和南部月亮山为中山地带,西部和西北部为丘陵状低中山区,东部和东南部为低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其中低山占759%,低中山占192%,中山占1%,丘陵占27%,平原占12%[1]。 由于受地形地貌和东南季风影响,黔东南气候总体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年均气温在1419℃之间,年降雨量米,日照年均约1200小时,无霜期长。同时,受地形地势的影响,黔东南各地气候差异明显,东南部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属河谷热带湿润气候区;北部中低山丘陵为山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部为高原凉亚热带——温暖带夏湿冬干气候区;在西南雷公山及周边则为山地凉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2]。黔东南纵横连绵的山地,以及山地环境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是聚居于此的苗族② ②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有苗族人口144.73万,占全州人口的41.57%,在全州16个县市206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均有分布。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自然生境。 受山地地貌影响,黔东南苗族文化具有山地生境的适应性特征,这种适应性贯穿于苗族生产、生活诸多环节中。在生产方面,由于居住在山区缺乏平坦、肥沃的土地,因而曾盛行斯威顿耕作模式,林粮间种,并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较多地从事畜牧业和狩猎业。但东部、东南部山地土层肥厚,保水条件好,宜于树木生长,林业较为发达。在生活方面,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与外界物资交换困难,生息于此的苗族同胞主要靠山吃山,并养成了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服饰多选用深色的棉、麻为质料,以适应山区潮湿阴晦、日照不足的自然环境;村寨大多依山而建,且相对较为分散,而房屋多取“吊脚楼式”以适应山的变化;山区地势起伏不平,小道蜿蜒曲折,出行以步行为主,人力运输也较为普遍,等等。 二、基于山地生境的黔东南苗族环境伦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关系史。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进程中,黔东南苗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环境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敬畏自然、尊重生命、自然资源适度利用和保护,以及保护居住环境几个方面。 (一)敬畏自然和生命 人类生活在与自然的朝夕相处中,逐渐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一样,苗族先民在面对巍巍连绵群山时,他们既感到神秘又感到恐惧,心生敬畏。对于大山和山上的动植物,他们认为有神灵在保护和管理,越是茂盛的森林,山神管理得越严,山神越灵,因而人们对山及其附属动植物不敢轻易冒犯。在台江县九摆村,苗族人认为,山中的动物都是由山神养出来的,因而在狩猎前要首先祭山神,否则不易捕获。雷公山、月亮山山区苗族在围猎活动中,打得猎物后,除了要将酒分别洒在地上献给“姜央”和历代祖宗神灵,还要敬献山神,感谢其保佑。在台江县交下村,村民认为稍大一点的动物是活的神灵,没有谁敢去加害于它。否则,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如大约在1943年前后,村里有人在水库的神山附近看见了一条头上长有一朵花的乌梢蛇,他将蛇打死后回家就生了一场大病。巫师说他打死乌梢蛇是触犯了神灵,要拿酒去祭神山才好。后来这家人拿酒去祭神山,病人就好转了。 对于山林,人们不敢随意破坏,以免引起山神发怒。如果要采伐林木,一般都要先在采伐现场用一块石头临时设一个山神菩萨,杀鸡涂血于石上,并点香烧纸、供上米饭、酒和肉祭拜山神菩萨,请求山神菩萨大发慈悲,准予采伐,并保佑砍伐人员不出现意外事故。在采伐过程中,除了每天每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