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3-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目 录
第一章 综述 - 1 -
一、历史文化价值评估 - 1 -
二、历史文化遗产现状 - 8 -
三、总则 - 29 -
四、上版保护规划回顾 - 31 -
第二章 保护原则、内容和思路 - 33 -
一、名城保护的原则 - 33 -
二、名城保护的内容和思路 - 34 -
三、名城保护与城市总体发展的关系 - 36 -
第三章 县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38 -
一、县域历史文化遗产现状特点 - 38 -
二、县域保护框架规划 - 38 -
三、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 - 39 -
四、古树名木保护与规划 - 39 -
五、保护范围及保护要求 - 40 -
六、建设控制地带及控制要求 - 40 -
七、推荐文物保护单位 - 41 -
第四章 古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42 -
一、历史城区保护规划 - 42 -
二、历史文化街区 - 50 -
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 53 -
四、历史建筑 - 54 -
五、城市紫线及管理 - 70 -
六、建制高度和视廊规划 - 71 -
七、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规划 - 73 -
八、风貌协调区规划 - 78 -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78 -
第五章 名城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展示 - 83 -
一、文化特色主题的概括 - 83 -
二、城乡文化特色的塑造 - 83 -
三、古城展示规划 - 83 -
第六章 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建议 - 86 -
一、行政政策 - 86 -
二、法律政策 - 86 -
三、经济政策 - 87 -
附录一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 88 -
附录二 浚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96 -
附录三 浚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97 -
附件四 浚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99 -
第一章 综述
一、历史文化价值评估
1、历史文化背景和特征
浚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存丰厚。目前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古遗址14处,汉以来古墓葬20余处,南北朝至明清各代古建筑、石窟造像、摩崖题记、碑碣等46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10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4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5处。后赵时依山崖雕凿的大石佛,高22.27米,北方最大,全国最早。浮丘山碧霞宫,兼收南北建筑之长,规模宏大,风格独特,为豫北所仅见。北魏的天宁寺、唐代的千佛洞、宋代的天齐庙、明代的恩荣坊、清代的吕祖祠,以及各代诸多石雕石刻均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紧傍县城的大伾山、浮丘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且风景优美,自古即为河朔一大胜景,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春秋时的端木子贡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佼佼者,西汉时的贾护是《左氏春秋》的重要传人,唐初的王梵志开创了我国通俗诗话的先河,明代的王越“出将入相,文武全才”。帝王将相,名流学土登临者历代不乏其人。东大街和南山街等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展现浚县的传统风貌;大伾山和浮丘山文物古迹荟萃;文庙、云溪桥、古城墙等文物古迹完好。
浚县地势险要,古城采取了完善的军事防御措施,她西以卫河为池,南抱浮丘于半。从西门向南沿山崖而筑,背山面水,地势险要,内稍平而外陡峭,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光武帝于黎阳立营;曹操、袁绍纷争黎阳;东晋桓温于前燕苻秦大战于枋头,隋置黎阳仓于此;瓦岗军与隋军为争夺黎阳仓会战同山坡;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晋、契丹相互攻争黎阳;宋靖康年间,抗金名将韩世忠与金兵大战黎阳等;枋头城、仓城、黎阳津、颜良墓、李密墓志铭等,都保存着当年群雄逐鹿中原之遗迹。
古城的建置规划和管理制度,沿袭了传统的封建“礼法”。是古代政权的象征,军事防御的要塞,又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时也体现了古代黎阳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艺术水平。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浚县商代称“黎”。西周属邶、卫。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分属河内郡。西汉高祖年间始置黎阳县,东汉、魏、晋沿袭。东晋永和七年置黎阳郡,墨守成规黎阳县。东魏置黎州,延至隋。唐初置黎州总管府,辖4州8县。宋代置通利军,后改安胜军、平川军、浚川军,政和五年升浚州。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称谓浚县至今。
现存的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三年,万历二年(1574午)重修。西滨卫河,包浮丘之半于城内。城如幞头,形势壮丽,即今之浚县城址。古人云“阳平险峻甲天下,浚县形胜甲阳平”。当地民谚有云:“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浚县城”,“北有黎阳,南有苏杭”。诚然不虚。浚县城不仅有“襟山带河”的地理形势,紧傍大伾山、浮丘山和卫河,其中东依大伾山,南含浮丘山之一部分入城,西临卫河的形胜格局,而且城坚池深,设置完备,具有鲜明特色。
浚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