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梅岭三章》教案-冀教版.docVIP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梅岭三章》教案-冀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梅岭三章》教案-冀教版

翼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梅岭三章》教案 ???? ??? 一、简介作者并释题 ???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同志,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他就是:陈毅(板书)。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板书)陈毅同志于1935年至1937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梅岭三章》(板书)。 ??? 梅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三章,三首。《梅岭三章》就是在梅岭写的三首诗。 ?? ?二、明确训练重点 (见教材,齐读) ? ??三、听课文录音? 指导语: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字形结构,初步了解诗人的感情。 ??? 四、引读小序 ??? 1.讲述:这段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呢?1936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的围剿。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立即返回梅山,正遇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巧逢大雨,山火被淋灭。天黑时,敌人佯装撤走,半夜时又折回搜山。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丛莽间。敌人搜山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西安事变”发生,才慌忙撤走。可见“伤病伏丛莽间”,讲处境艰难。[请注意“莽”字的意义和读音(出示正音牌)。]“虑不得脱”,讲情况危急,也是“得诗”的原因。“得诗”(完成诗)显示态度从容镇定,“留衣底”说明作诗目的在于留下遗言。 ??? 2.由此可知,诗题后小序的作用是什么呢? ??? 明确: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情况。 ??? (或有说明写作时代背景、原因等作用。) ? ??五、引读第一首诗 ??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要响亮。) ??? 2.出示正音字牌:旌jīng,明确意义和读音。 3.设问:“断头”,意即牺牲生命。面对“断头”的考验,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讲述:“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一句概括了诗人的战斗生涯。诗人1922年就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入党,1927年始,起义南昌城,会师井冈山,创建工农红军,出入南国烽烟,身经百战。这就表明诗人早已献身革命,对“断头”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创业艰难百战多”,就是回首平生(板书),流露出自豪感(板书:豪情无限)。 4.问:“旌旗(板书)”是什么意思?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引导学生看注释)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用的是借代的方法。 讲述:这里,用跟部队有关的事物来代称部队的修辞手法叫借代(板书)。 5.问: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成“大军十万打阎罗”,行不行?(指导学生分组读原句和改句。) 明确:不行,用“旌旗”借代大军,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盛大的气势。改为“大军”,只有数量,无形象。一个“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如改为“打”,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谈。 6.问:你能描绘一下3、4句所展现的场面吗? 描绘:将军泉台登高一呼,旧部英魂云集,战旗哗啦啦地飘,硝烟滚滚来,十万大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只见刀光一闪,阎王鬼头落地——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 7.问“泉台”是什么地方?能不能去?明确:“泉台”即迷信所说的阴间,人死后所到的地方。(让学生根据注释回答)不能去。 8.问: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为了表达誓同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板书:血战到底) 领读,体会豪壮的感情。 六、引读第二首诗 1.默读。问:看看有没有能和“断头今日意如何”相照应的句子?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出示正音牌:悬xuán) 2.问:“烽烟”(板书)借代(板书)战争有什么好处? 明确:借与战争有关的事物来代称战争,显得形象,使人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的滚滚硝烟。“南国烽烟正十年”,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6年梅山被围,诗人置身于革命与反革命搏斗的烽烟之中恰好十年。(出示字牌,辨形:烽与锋) 3.问:为什么“此头须向国门悬”? 讲述:据《史记·伍子胥传》,春秋时吴越争雄,吴打败越。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还听信谗言,逼伍子胥自杀。伍子胥对身边的人说,我死了,把我的眼睛悬在东门之上,让我看到越寇灭吴。陈毅在这里反其义而用之。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诗人认为,自己虽然牺牲了生命,但要头悬城门,亲眼看到敌人的灭亡和革命的胜利。 4.问:“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两句暗用陆游《示儿》诗末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能从表达方式和抒情方面作比较吗? 男生读陈诗第二首,女生背陆诗,老师先译陈诗末两句。 讲述:从表达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