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诸国本梦边吟诗稿-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
【诗词欣赏】
诸国本:梦边吟诗稿(摘录)
(马定科推荐,2014年12月12日)
推荐理由
他大学学的不是医学专业,但他是主任医师;他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但他从未获得哪家新闻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只是在1988年和1989年“奉命创办《中国中医药报》”,我曾多次写他是“国家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兼《中国中医药报》社长、总编辑”,但他说他从未获得“《中国中医药报》社长、总编辑”的名分);他“不是诗人,不以写诗为业”,但他正式出版了诗集,收集了57年间写下的163首诗……他就是我1988年认识、从此建立了忘年交且交情笃深的诸老诸国本。
推荐诸老的《梦边吟诗稿》,本来应该以品诗为主,与大家分享诗的意境,我请人在这里录入的却主要不是诗而是文。诸老总觉得他的诗是诗非诗,我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文是文亦诗!
《“沉郁雄深”及其他》那是品诗的文章自不必说,作为诗集的《卷首语》本来就应该是一首诗也顺理成章。但在接受《中国中医药报》记者专访的时候,那些经典诗句他也信手拈来,就不能不令我惊叹诸老的诗词功底了!
你看,在附录《对民族医药的那份责任和亲情》中,记者写道:
诸国本曾多次强调,民族医药不是现成的金子,而是富饶的矿山。他认为民族医药的发掘应该经历三种境界:一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且无。”面对似有若无的景象,首先是赶快抢救,实行拿来主义,甚至“拣到篮子便是菜”。二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必须做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功夫。三是“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到这个阶段,才可能丰收的果实如山,喜庆的大门洞开。
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且无”、刘禹锡《浪涛沙》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杜牧《过华清宫》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来形容发掘民族医药的3种境界,也即“三部曲”,实在精妙!
在《羊腰湾运河边的中学生活》、《母校给了我什么》、《春天的落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诸老尊师重道、感恩宽容的情怀。特别让我震撼的是,诸老在写《羊腰湾运河边的中学生活》时已是年近古稀了,可笔下的中学时期的十几位师长竟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我自问记得几位中学老师的名字,寥寥无几,实在相形见拙,羞愧难当啊!
诗以言志,志寓于诗。认真地品读诗集里的这些文章,对于领悟诸老寄寓于诗中的思想、抱负、志向、情怀,大有裨益!
故真情推荐!
附注:配图3幅见下两页
配图之一:诸国本
配图之二:诸国本
配图之三:诸国本
自序
诸国本
(2014年4月30日)
这本诗集有点像荒山野草。虽然也有植物群落,一年四季也开几朵不起眼的小花,但因为我不是诗人,不以写诗为业,这些诗随遇而生,随感而发,随手而记,有时一天写两三首,有时几年没有诗作。它显得散漫、零乱、无序。如果把这些诗编年发表,可以看出个人的沧桑变化和心路历程,凸显我生命中长久驻足的地方。但将稚嫩的青年习作放在前面,恐怕难以令人卒读,且由于职业的局限性导致题材的局限性,难免多用了某些名词术语,伤害了诗的本质,影响了读者共鸣。古诗分赋、比、兴,我早年的诗,太强调写真,除了当时的环境因素以外,对诗的理解也有些问题。后来读李商隐诗,有的虽然不懂,但觉得很美。于是悟出了一些道理,谢丽几首捕风捉影的小诗,令我的亲友和索隐者们相当费心,是值得偷偷一乐的。如今,我把这163首诗粗略地加以归类,按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六个部分:正当风花少年时(青年);高原五月草返青(采药);岐黄功业无字碑(医林);天涯无舟载神仙(旅途);故乡田园已成楼(故乡);多情应似中秋夜(抒情)。这基本上可以概括我的一生,也可以概括这本诗集的全貌。
另外,这些诗的体裁比较随便。其中有一部分仿古诗,按例是要讲格律的。但因为我是无锡人,吴侬软语,南腔北调,咬字不准,学格律很难。有一位老同学劝我,“你就用无锡话写,押的韵和北京话是一样的。”并当场用无锡话朗读岳飞的《满江红》,果然不差。但写律诗和填词,除了韵脚,还有平仄问题,律诗还有对仗问题。在别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我做起来却十分吃力。于是后来一直不敢写律诗和填词。模仿了,也未敢标明入律。唯有韵脚,仍比较注意。凡押韵处,总得核查一下《诗歌新韵》或《新华字典》。这也反映了我的一个观点,格律和押韵都是一种乐感,是诗歌之美的构成部分,诗和歌词过分“大白话”,完全不讲韵味,丢掉了汉语的优点和特色,随意得过了头,是非常可惜和不应该的。对这一点,我不能全部做到,有时做得很差,一直深感遗憾。
这本诗稿,其中一部分曾发表在2008年出版的《医林朝暮》一书中。那是一本论中医和民族医的论文集,附在里面实在是不伦不类。当初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这些诗单独结集是没有资格的”,只能勉强说“它是医林中朝思暮想的一部分”。但后来知道还是有人喜欢,而且我又补充了一部分诗作,总算到了现在这个样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