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文教学师资认证研习班-彰化课程教学辅导团.DOC

客家语文教学师资认证研习班-彰化课程教学辅导团.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客家语文教学师资认证研习班-彰化课程教学辅导团

彰化[鄉土文化輔導團] 台灣客家史地、社會與曲藝概述 黃永達 【課程大綱】 (一) 台灣客家人拓墾史、客家地理分佈 (二) 客家人的家庭、社區、社會與生命禮俗 (三) 客家人的宗教信仰與節慶活動 客家八音、歌謠、戲曲 (五) 客家民居 (一)台灣客家人拓墾史、客家地理分佈 十六世紀末,海上強權葡萄牙海船行經西太平洋,看見一座林木蒼翠的大島嶼,船員高呼:「伊爾哈,福爾摩沙(Ilha Formosa)!」,意謂「美麗之島」,從此福爾摩沙便成為臺灣的另一個世界性地名。台灣原係原住民的台灣,閩粵屬人渡海移墾後成為一個移民者的社會,移民者從不同的地方來到這裡,在十七世紀(約四百年前)福客屬人(福佬與客家)大量移墾台灣之前,原住民遍佈全島,居平地西岸沿海的通稱平埔族,有凱達格蘭(Ketagalan)、噶瑪蘭(Kavalan)、道卡斯(Taokas)、西拉雅(Siraya)等。居中央山脈與東部的通稱高山族,如泰雅(Atayal)、賽夏(Saisiyat)、布農(Bunun)、魯凱(Rukai)、排灣(Paiwan)、阿美(Ami)及達悟(Dawu)等。 十七世紀以後,由於西歐(依序葡萄牙、荷蘭、西班牙、英國)大航海時代來臨,航海術益趨發達,航海術也東漸到了台灣海峽區域,由於地緣關係,在明鄭王朝及清帝國初期之後,特別是清康熙年後,大量閩南人(含漳州客)及粵東(客家)人渡海來臺,雖然有台灣海峽的阻隔,福客屬人仍能利用簡單的航海工具,渡過洶湧的「黑水溝」,越過險惡的澎湖「落漈」(海域陷落之處),輾轉來到台灣,「開山打林」,「咬薑啜醋」,為子孫開創出這一片新天地。 只是因康熙年間有移民三禁,其中有禁潮州、惠州府人(大都是客屬人)渡台,又因客屬人原大都居山區,較懼水路,也生性安土重遷,含水路陸路到台灣的距離,也遠較閩南沿海地區為遠,故粵東及閩西客家人來台人數便較閩南人為少。當年移民者常捨官路不走,大部分尋私路(偷渡)艱辛渡台,在官法不行的環境下,先民移墾台島時所受的苦難,紙筆難書,但仍阻擋不了波濤壯闊的移墾潮。 約在西元1680年代(清康熙20,30年代),嘉應州客家人陸續來到府城附近墾殖,旋即移高屏一地墾殖。在1721年(清康熙65年)朱一貴作亂,地方組織團練(類似自衛隊),分為「六隊」後改稱「六堆」,代代承傳保家衛土。到了雍正乾隆年間,台灣的墾地漸向北移,來台客家人也因禁令時鬆時緊而增,多包括廣東三府(嘉應州府、惠州府、潮州府)及福建汀州府(上杭、永定、長汀等)與漳州府(詔安、龍巖、平和等),所以在現在的台南、嘉義、雲林、彰化、南投、台中、基隆、淡水、台北等地都有許多客家墾地,唯後來因漳、泉、客分類械鬥,許多客家人往客家大本營的六堆、桃園、新竹、苗栗、東勢等地遷移,而留在原地者包括彰化、雲林、嘉義、宜蘭等地,很多就被較強勢的福佬人語言與文化同化而成「福佬客」了。當時的客家人大都從鹿仔港、大安溪口、吞霄溪口、後壟港、中港、竹塹港、紅毛港、南崁港、與滬尾港(淡水)等地登陸,再向內路遷移。在日領時代,又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向花東縱谷及嘉、彰、投等地區遷移,是為二次移民。 在台灣,據稱約有400萬客家人,約佔全國人數的18%,若包括南、嘉、雲、彰、中、桃、北、宜等地的「福佬客」,則比例更高,應可在35%以上,按所謂「福佬客」是指已不會講聽客語,只會講福佬話的客家人。 在台灣的居住分佈、及經濟活動,大都與台灣的開發歷史有密切的關係,吾人從高屏地區向中部、北部、東部觀之。六堆地區的屏東鄉鎮,包括高樹、長治、鱗洛、萬巒、內埔、新埤、佳冬等,高雄鄉鎮有美濃、杉林、六龜等皆係客庄,也全是四縣人,除美濃為純客庄外其餘都與福佬人隔庄混居。主要以農墾耕種為主,作物有稻米、甘蔗、香蕉與菸葉等。高雄市三民區也有不少客家人聚集,其開發年代甚早,可以當地的三山國王廟為證。 在嘉南平原及雲林彰化平原上,客家人廣為分佈散居,﹝諸羅縣誌﹞就載有「自下茄冬〈今台南後壁〉至斗六門〈今雲林斗六〉,客庄、漳泉人相半」,更說「斗六門以北,客庄漸多」。向北跨過新虎尾溪,便是西螺、二崙、崙背、員林到彰化各鄉鎮,到處有客庄,連鹿港鎮及溪湖鄉鬧區中也有,可以其歷史久遠的三山國王廟為證,廣大的彰、雲、嘉、南平原上的客庄大都以務農為主,但除了從桃竹苗來的二次移民外,至今已大部分變成「福佬客」了。例如嘉義的中埔鄉,彰化的二林鄉、七界內各莊(竹塘鄉附近)則是日領時期,從新竹一帶遷入的。 在中部一帶客家庄的分佈,日領時代之前,原也十分廣闊,大體以大甲溪沿岸及南投縣、台中市周圍為主,現今集中在大甲溪中上游的丘陵地、及山區一帶,如台中縣的石崗、新社、東勢等(比例都達85%以上),南投縣的國姓、中寮(兩鄉都達一半以上)、埔里、水里、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