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传播中民粹主义现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网络传播中民粹主义现象

浅谈网络传播中民粹主义现象【摘 要】民粹主义思潮在当今的媒体中盛行,这与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有关,更有其社会根源——社会平民阶层对精英阶层的刻板印象和对抗心理。本文以网络事件为例,分析“平民”和“精英”这对相对的符号在现今社会的解读,和媒体言论的极端平民化倾向,从中发现民粹主义倾向。 【关键词】民粹主义 平民阶层 精英阶层 一、民粹主义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由于没有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民粹主义总被历史的洪流所冲刷,但也不妨碍我们从现实的案例中找回其原形。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和平权运动中,极端化的平民主义思潮盛极一时,并且对当时的社会政权和社会秩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这两次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民粹主义思潮的现形。 传媒学界和业界在尝试着揭示媒介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但什么是民粹主义,我们仍对它的概念很模糊,这是由于当时社会运动或社会事件具体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学术见解对民粹主义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民粹主义又称为平民主义,它既是一种社会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和政治策略。民粹主义的思想是极端化的平民主义,他们反对社会精英,否认英雄对历史的作用。为何民粹主义总是以“人民”的利益为诉求点,并且时刻宣称所有的社会运动和社会改革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民粹主义者认为,社会分为两个层级,即平民阶层和精英阶层,精英阶层在社会的上层,压迫剥削处于下层的平民阶层,所以民粹主义者是反对社会不公的主流。 在学术界有相关学者对民粹主义的历史做出了比较清晰的划分。第一代民粹主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美国南部农民对政府激进行为的反对,这是民粹主义理论的雏形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球的民粹主义思潮被认为是第二代民粹主义,也称为民粹主义的复兴。而到了这一时期,民粹主义具有了描述某些政党和领导人思想体系的特征。虽然庇隆在阿根廷民族解放运动中一再强调为了底层平民的利益,引领平民阶层夺取政权,然而在革命胜利后,他却变成了国家的独裁者。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民粹主义再一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于是学界称其为第三代民粹主义。这一时期的民粹主义被许多极右翼政党所提倡并用来反对在政府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体制和某些重要议题,体现出了明确的对制度化的政治的民粹主义主张。 在美国的民权和平权运动时期,社会政治家倡导的是平民的利益还是潜在的政治私利,但可以看到的是,他们都以平民阶层为先锋,或至少会打着“人民”的旗号行事。综合其本质,美国民权和平权运动时期的民粹主义则是突出了以往民粹主义的隐蔽性。虽然美国民权和平权运动只是民粹主义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时期,但是,纵观民粹主义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民粹主义并不具有一个核心的、紧密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跨时空逐渐演变的过程。而学界对此种现象褒贬不一,而基于一种贬义的思考,要让人们在对此思潮认识时保持警惕的态度。我们要对民粹主义的多变性从它的历史背景出发去研讨其本质,这就不失片面性和发展性。并且我们只有把这种概念置于事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去分析它的特征才不失为一种可靠的途径。 二、从网络事件报道中解读民粹主义 以“杭州飙车案”为例,事件发生后,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关注,因为网民们对肇事者身份的猜测在广大网民中传播,这一事件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网民的声讨洪流一波比一波强烈,这同时也给当地的政府以无形的压力。首先,洪流的起始波是网民“爆料”关于肇事者的身份。“富家子弟”、母亲是“政协委员”这些符号像一支锋利的针刺激了民众的中枢神经;接着,肇事者身份的标签被贴上后,让他的伴身符号再去刺激网民早已绷紧的神经,因而“F1赛道”、“跑车”这些符号无疑对当时的氛围加了一把燃料,燃烧了整个事件的虚实,同时也燃烧了网民们狂欢的热情。在双方接受判决后的第二天,网上曝出“服刑的胡斌实为替身”的传闻,顿时本已平息的事件又一次被网民炒得沸沸扬扬,在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对司法机关的公正性引起了质疑。虽然在事件调查中,当地交警部门公开就肇事者身份的传言辟谣,但起初仓促的通报和事件本身的一波三折使网民对当地司法部门失去了信任,在群体感染机制的影响下,网民用自己的激言怒斥当地的司法部门,他们满怀激情地行使着所谓的“正义”和“公道”。 上述事件中,网民的态度始终要为死者讨回公道,并且使当地的司法部门经受了经久不息的质疑和批判。然而,仔细回顾整个事件之后,就会在理性中找到一点灵感。之所以网民引发的舆论攻击波那么强大,是因为死者“平民”的身份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而同时“富二代”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在此事件中被民众解读成了对立的阶层。这也暗合了中国当下社会平民“仇官”、“仇富”的传统抵触心理。 基于传统思想“为富不仁”和权力阶层对平民阶层压迫的经验,尤其司法案件中的公平、公正性的无法保障,“反精英阶层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