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统艺术教育及现代艺术教育所想到.docVIP

由传统艺术教育及现代艺术教育所想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传统艺术教育及现代艺术教育所想到

由传统艺术教育及现代艺术教育所想到摘 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中国艺术教育的诸多特征,以其同在此基础上能够把握住中国艺术教育所追求的核心,同时,也部分的提到了国外现代艺术教育的传入所出现的传统艺术教育目的脱节的现象,也阐述了当下艺术教育目的的弊端等问题。 关键词:传统艺术教育;现代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46-02 “艺”的本意是一种技术,如果从孔子提倡“六艺”教学开始,我国的艺术教育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当时的“艺”与现在的“艺”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六艺”中的“礼、乐、书、数、射、御”,只有“乐”与现在意义上的“艺”有重合。不过,从理论上来推测的话,有艺术事实的年代,就有艺术传承,有艺术的传承,就理所当然的有了艺术教育了。想那原始社会中,奇云诡谲的彩陶艺术就可以给我们相当大的例证。“艺术教育”更多的具有的是传统的意义,是作为一种“技艺”来学习的,“接”与“受”的双方都没有扩大、普及的义务、意识,而且,这种传承,与血缘系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彩陶期的半坡庙底沟、马家窑,马厂等典型,相互之间虽然都有交流的痕迹,但是明显地地域性却是其成形的重要原因。之后,我国的艺术实践的传承仍然是沿着这一条线索发展得,即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如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李成、范宽、关仝等人。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师徒之间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相互之间更为了解,对于艺术知识的“接”与“受”都更为方便,因为能够长期的生活、工作在一起,对于形成具有地域性的艺术特征也更为有利,而明显的艺术特征,无论对于哪一个艺术家来说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杨永善先生曾经作过这样的一个比喻:科学是许多人共同登一座山,后人沿着看前人的足迹向那种更高峰不断攀登,后人取得的任何成就都与其他人有或多或少的关系,而后人也必须比前人有所突破才能有所成就,而艺术则不同,从事艺术的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座山,每个人都是需要登上自己的那座山,每座山之间是不同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此可见,显明的艺术特征对于艺术家的重要性。 虽然那精彩绝伦的彩陶画、幽深神秘的楚墓帛画《人物御龙图》、纷繁庞杂的汉墓画像石、画像砖的作者,大多已不可靠,但是,却正是通由这些默默不能言的作品,积累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石。如对人物的表现,多不重视外在的肢体动作,或者是通过外在肢体动作去表达人物深层的心理活动,最有利的证据便是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定此诗,定知非诗人”,倪瓒也有“逸笔草草,聊以自娱耳”。都把外在造型的准确与否放在了绘画中次要的位置。把外在的造型看得的不那么重要了,就出现了中国绘画中常有的,山虽然似山,但又决不能指出是哪一座山,树亦不辨是何种树木,甚至只能大略的看出其是树,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古代艺术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并没有拘泥于事物的外在造型,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过程,也就使得画家所传达的内容成为画家心声的表达,是画家内心世界的物象化。文人参与绘画的过程,使得中国绘画史平添了几份书卷气。儒家影响的文人,将绘画看成是一个避难的港湾,理想的家园,在绘画里,没有政治迫害,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有的是团圆、游乐等等,是人为的滤除了凡世俗务,痛楚的“桃园”,那里的世界“如入芝兰之室”,“一任风吹满袖香”,“野花香满路,幽鸟不知春”。可是,古代社会毕竟是一个被儒家教义填充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表面上的逃避就只能是暂时性的了。在他们心中涌动着的仍是救世济民,仍是国家天下,“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仍是他们不自觉的追求。而从中也透漏出,传统艺术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反举一例即可说明此事。中国花鸟画中的花鸟是活的,也才有“孔雀登高的讨论,必先举左”讨论,而西方绘画中的花是假花,鸟是死鸟,他们只需静坐照描即可,而传统只需要做的工作是观照,是内心与外物之间的交流。 这是中国艺术的大义,也即是,在几千年不断艺术教育方式中,我们可以寻出一条很明显的脉络对其加以探究,在这种艺术教育方式中,所要求的、所传达的,不仅仅只是艺术造诣上的精髓,在传统画论看来,技术上的造诣,只是手段,共同的是要表现人物的内在心理,人的道德修养、人的人格追求,而在这其中,又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最为普通。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诠释焦点不是单单局限于艺术技艺上,共所追求的是完善的人格。是与儒家的理想一致的精神追求,虽然,它是通过更多具有道家因素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传统艺术教育模式是统摄于传统教育的限定范围之内的,与封建国家君臣父子,忠孝仁义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并没有脱离出窠臼。 鸦片战争的出现,使得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开始出现与以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