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互文性的观点看三国志对左传的引用-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PDFVIP

由互文性的观点看三国志对左传的引用-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互文性的观点看三国志对左传的引用-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

由互文性的觀點 看《三國志》對《左傳》的引用 蔡妙真∗ 一、歷史與現場的交織 1 《說文解字》釋「文」曰:「錯畫也,象交文。」 《易經》也以「物相雜」 2 釋「文」, 文本及其意義的構成也有這種「混合編織」「雜然錯畫」的情形。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一詞源於拉丁文,有混合編織之意,克里斯第娃(Julia Kristeva)說:「任何文本都是其他引文拼貼而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 納與轉化。」3作者將同時期或來自歷史的其他文本引用或轉化到新文本之中, 就會形成互文性,比如「用典」就是常見的互文手法,此時新文本與舊文本(典 故)在意義指涉上就會產生「互文」作用: 互文性認為:文學歷史中的話語現象存在著廣泛的相互指涉、相互作用 關係,文本就是異質之文的交織與共存,文學創作就是對其他文本不同 程度的模仿、改造與轉換,閱讀闡釋活動呈現為涉及其他相關文本的記 4 憶重現過程,意義因此不再具有確定性。 卡西勒(Ernst Cassirer)談到語言與藝術起源的模仿說時,提到「模仿是人類 5 本性的主要本能和不可再還原的事實。」 當我們讀過一本書之後,意識就被所 閱的文本參與、甚至「遮蔽」了。因此,當讀者企圖創造新文本時,即便不是出 於刻意的模仿,也很難避免新文本取資於眾多舊文本。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定 ∗ 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1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據經韵樓臧版影印, 1984 ,10版,頁 429 。 2 《周易‧繫辭(下)》,頁175 。本文凡引《十三經》說明原典者,版本據《十三經注疏》(臺 北:藝文印書館,1982 年),於行文中說明出自某篇,《春秋》及三傳則標「某公某年」,不 再另行加註出版資料與頁次。 3 Julia Kristev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The Kristeva Reader, edited by Toril Moi,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86, p.37 。又薩莫瓦約定義互文性云:「指的是文本與文本之間具有 的某種可以通過引用、拼貼、模仿甚至剽竊等語言痕跡予以確認,或通過閱讀活動的記憶重現予 以確立的關係特性。」([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 出版社,2003 年,頁 115 。) 4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 《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頁 115 。 5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 )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有 限公司,2005 年,再版一刷,頁 202 。 1 義經典,正是由文本對讀者留痕深刻來說的: 經典是具有特殊影響力的作品,它們會在我們的想像中留下痕跡,令人 6 無法忘懷。 劉勰對經典何以成為創作必然之源,也是由此立論的: 7 夫經典沈深,載籍浩瀚,實群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皋也。 創作時引述古人之言、古籍之文,一是由於「經典沈深」,能概括而有力地表述 自己想表達的意見;二是「載籍浩瀚」,後來者往往很難避免行走在前人語言的 天空下。 來自新舊文本的相互指涉、相互作用,使得「互文」作用一方面構建與深 化新文本的主旨;另一方面舊文本又在歷史情境與現場情境交織之下,而有了新 意義轉換生成的可能。我們不妨將互文想像成新文本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