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绵竹年画及四川民俗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绵竹年画及四川民俗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2013年2月4日至5日,绵竹年画与四川民俗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绵竹剑南春大酒店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民俗学会、中共德阳市委、德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德阳市委宣传部、绵竹市委宣传部、德阳市文联、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
本次研讨会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背景下召开的。来自川内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收到论文44 篇,较为集中地展示了当前四川民俗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与绵竹年画及四川民俗艺术相关的三个议题展开交流。
一、绵竹年画艺术特征与世俗性
(一)绵竹年画的艺术特征
绵竹年画近百年来被公认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在开幕式上,四川省民俗学会会长郭永祥指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在中国年画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绵竹年画亦吸收了四川其他民俗艺术的元素和养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今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地震灾后重建背景下,绵竹年画及四川民俗艺术面临哪些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让这些优秀的民俗艺术在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上得以保护和传承,既是民俗艺术生死攸关的大事,也是全球化时代四川人乃至中国人文化身份建构的大事。”范小平在文中介绍了各地制作年画的工艺与技术。由于受地方民俗文化因素的影响,年画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又存在着表现手段及其技艺的差异,因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正是这种地方特色形成了各地年画的差异性。趋于总体写实是绵竹年画和东部及北方年画的共同特征;其差异则在于:绵竹年画重在手绘,北方年画重在套印,东部各地年画的用色基本上是在色彩直觉效果上下工夫。王世德认为,喜气洋洋是绵竹年画的最鲜明的特色。
(二)绵竹年画的成因与世俗性
李鉴踪认为,绵竹特殊的地理位置、文人绘画的影响以及川人的幽默个性和便利的交通,是绵竹年画发育的文化土壤;随着当代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土壤的变化,绵竹年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李映发指出,绵竹年画绘印结合,以色彩见长,是四川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剑华则从汉代画像来寻找绵竹年画之源,追溯绵竹年画的发展历史。宁志奇、侯世武认为,绵竹年画出现大量的戏剧因素绝非偶然,它反映出历代年画作者对戏剧的欣赏和偏爱。唯有作者热爱和熟悉川剧,方能抓住戏中精彩典型的情节,构思并体现出生动的戏剧画面。李祥林亦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传统的戏曲跟国人的世俗生活结缘,年画深受戏曲影响,取材于戏文故事的作品占相当比重。邓运佳认为,绵竹年画中门神历史悠久,全国最早,且幽默风趣,别具一格。刘竹梅则详细记录了绵竹年画的老艺人——邱婆婆、张大爷和陈大爷制作年画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尹天润作为绵竹年画的传承人,在论文中总结了年画制作过程中选材、工具、刻版等诸细节,记录了年画制作过程中的不少行业语言,很有价值。骆为荣则叙述了自己与绵竹木版年画特别的文化情缘与文化情绪,显示了绵竹年画与普通民众的亲密关系。
二、夹江年画、羌族年画及四川民俗艺术
(一)夹江年画
夹江年画与川北的绵竹年画、川东的梁平年画被誉为四川民间的三大年画。唐长寿、江文远详细介绍了夹江年画产生时间、题材、艺术风格、制作工艺、市场销售及当前夹江年画的现状。李钢、张德全介绍了夹江年画的历史与发展的渊源、夹江年画制作及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肖坤冰则从技术、国际、历史及遗产诸视角来审视夹江造纸的意义,说明了其在当代学术研究中所具有的突出价值。
(二)羌族年画
在地震之后对于羌族文化的保护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汪青玉就羌族民间特有的年节风俗展开论证,提出“羌族年画”的概念,认为羌族传统的木版年画“罩帷”与绵竹年画的不同在于前者强烈的象征意义:其虔诚的心理暗示作用远大于包括绵竹年画在内的一般年画的艺术审美作用。
(三)四川民俗艺术
四川民俗艺术话题众多,繁星灿烂。屈小强、屈子娟探讨了被今天川人誉为“曲艺中一块玉璞”的“竹琴”,认为它实际属于全国范围的说唱艺术——“道情”之一种。关于道情和渔鼓、简板的发源地,旧时一般以为在四川之外;而作者则认为极有可能是在四川,这与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以及四川拥有丰厚的竹文化有密切关系。孙和平认为,薅秧歌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实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消失。赖维君围绕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宾面塑的生存现状展开论述,指出今天宜宾面塑面临消失的危险,而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需要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胡开全、刘学伟概述了洛带古镇极具代表性的“刘家龙”,侧重记述了它的传统形态,包括起源、维持机制、日常训练以及表演等活动,对其生存发展提出思考。杨敬芝概述了宜宾民间艺术概况、保护成果及存在问题。
三、绵竹年画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在今天,文化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