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关系的比较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言意关系的比较研究

中西言意关系的比较研究 第29卷第1期 2009年2月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GRAONORMALUNIVERSITY V01.29.No.1 Feb.2OO9 西●—口意关系的比较研究 李艳 (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言意关系是探讨文学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长期在中西方的文学创作中表现 出很难对应统一的矛盾性,为了能够实现对言意矛盾的超越,中国文论提出了”微言大义”和”立象尽意”,以期突破 语言的束缚,从而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融空间;而在西方世界中,从语言本体论的确立到语言解构功能的发 现.西方理论界尽管经历了形而上学大厦颠覆后的价值犹疑,但语言逻辑思维的强化还是力求实现对言意和谐关 系的建构. 关键词:诗学;言意矛盾;超越 中图分类号:I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23712oo9)ol一0089—06 语言作为人类的文化表征符号,自人类诞生起 就与人的思维情感紧密联系,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视 域里,人们都已认识到语言不仅显示着人之为人的 独特生命体征,而且也成为人类与社会及其处身的 世界之间建立意义联系的必经之途.然而,中西诗 学围绕着语言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也引发了-K期的争 执和讨论.中国自古就提出”言不尽意”观,主张文 学应力求表达”言外之意”.西方20世纪自语言论 转向后,究竟”语言是存在之家”抑或”语言是意义的 囚笼”一直未有定论.于是,我们有必要在时间的纵 轴上以及文-rE的横轴上对中外诗学中言意关系的探 讨做一番追根溯源的梳理. 一 ,中西诗学中言意关系研究的溯源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领域第一个黄金时代,它 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的理论源头,而且也为中国诗 学确立了基本的话语体系.就言意关系而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和道家代表老庄都透露了他们基本的 思想.《论语?子路》篇中有言: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 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必可言也,言之必 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n儿) 从儒家安身立命,拯世济物的传统观念来看,语 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是表情达意的重 要q-具,它影响着君子为人处事之道.由此可见,儒 家重视语言.然而,儒家对语言重要作用的首肯,并 没有阻挡他们对语言之外的有关存在的追问,《论语 ? 阳货》中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J(t9.526)孔子连续用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 法,旨在强调语言之外还有更其广大和深远的存在, 这些是用语言难以穷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 们语言并非万物之本,尽管语言是重要的表意和传 达工具,但我们所追求的还有语言之外的深邃的意 义世界,语言的表达是有限的.巧合的是,儒家对言 意辨正关系的思考与道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 子》八十一篇首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可道”与”可名”是说语言有其普遍的存在 意义,然而语言对”道”的传达又是有限的,庄子进而 收稿日期:2G38—09—17;修回日期-”2~08—10—09. 作者简介:李艳(1钾8一),女,湖北省襄樊人,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诗学研究.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OO9(第29卷) 深刻地阐述了言意之间的关系: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 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2](rvzs) 庄子讲语言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意义的获得,语 言的作用恰如渔网和兔网,只是工具,是中介,我们 需要的是在语言之外寻找意义.庄子”荃鱼”之辨的 目的是为了抨击世俗对语言的偏信和盲从.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 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 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 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 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 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 识之哉![21(P356) 在这里庄子抨击了以言为贵以书为信的俗常 之见,自然有他的深刻哲学基础,在他看来无形无边 的”道”一旦落入个体言说的窠臼就从无限坠入有 限,失去了”道”的澄澈和真纯.正如他在《齐物论》 中所提到的”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 畋”l]’PM),”道”的存在是无穷无尽的,语言所指涉的 存在也应该是没有边界的,只是因为个人总以一己 之偏狭的认知去切割分裂那无尽的世界,于是才有 了界限.从这点来看,庄子所谓言意之间的矛盾就 是个体语言的有限性与意义外延的无限性之间的矛 盾,这种矛盾既存在于”道”的传达者一方,也存在于 “道”的理解者一方. 先秦的儒道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