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宁国市人文地理特征研究报告书
宁国市人文地理特征研究报告
宁国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建县始于东汉建安13年(公元208年),县名意取“邦宁国泰、物阜民安”,1997年3月撤县设市。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1.地理位置
宁国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邻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大城市仅170-300公里,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
2.地貌与土地资源
市域面积2487平方公里。天目山蜿蜒屹立于东南边缘,黄山山脉由西延伸入境,构成南高北低、峰峦叠嶂的地势形态。面积9万多亩的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与库容9.41亿立方米的青龙湖连成一片,形成集湖光、山色、溶洞于一体的怡人风光。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山门洞”、“千秋关”、“仙人塔”因其历史悠久,风貌独特,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其中,“山门洞”素有“天下之奇山门有,山门之奇天下无”的称誉。属天目山和黄山余脉交错形成的皖南山地丘陵区。平均海拔300-500米,境内最高峰为
西部的高峰山,海拔1153米,境内峰峦叠嶂、南高北低。
3.河流
境内有东津、西津、中津三条主干河流,并在市区东北部交汇形成水阳江源,水能资源丰富。
4.动植物资源与自然资源
全市绿色植物覆盖率达85%,森林覆盖率达67.1 %。野生动植物多样,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96种。现有林地18.3公顷,以元竹 、雷竹、毛竹和山核桃为主的大宗生态农产品开发已形成规模,早笋、笋干、生梅、高山茶、银杏、板栗、香菇、木耳、水果、中药材以及高山蔬菜产量大,品种多。
宁国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8大类30多个矿种,石灰石、煤炭、石棉、萤石、陶土等矿产远景储量达34亿吨。境内土特名产荟萃,山核桃、元竹、青梅、银杏面积和产量居安徽省首位,山核桃粒大壳薄、仁肉饱满,笋干肉厚色美、脆嫩爽口,名优茶绿翠显茸、清雅纯正,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称号。
?
5.人口与民族
宁国总人口38.09万。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畲族也居住在此,主要分布在云梯畲族乡。
?
二、人文地理特征
?
1.政治
宁国市辖3个街道、10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西津街道、南山街道、河沥街道、港口镇、梅林镇、中溪镇、宁墩镇、仙霞镇、汪溪镇、甲路镇、胡乐镇、霞西镇、天湖镇、云梯畲族乡、南极乡、万家乡、竹峰乡、方塘乡、青龙乡。
?
2.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宁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4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化,林业经济发展迅速,建立经济林基地88万亩,1998年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市。科技、文化、卫生、土地、教育等社会事业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全市社会治安稳定,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程度达88%。一批骨干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橡胶汽车零部件、电容器、耐磨球、林产品加工四大主导行业扬帆奋进,涌现出“海螺”牌水泥、“鼎湖”牌密封圈、“凤形”牌耐磨球、“双津”牌铝塑复合包装材料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其中,“凤形”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蓬勃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区和农产品加工区正在建设之中,新型的现代化工贸城市初具雏形。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宁国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境内交通道路建设不断加快,逐步融入苏浙沪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现有1座年发电量3000万千瓦时的火力发电厂,年发电量1.1亿千瓦时的省级重点水利工程港口湾水库即将并网发电,由1座220千伏、1座110千伏和16座35千伏变电所构成的独立电网,既可并入省网运行,又可自行对外供电;综合通信能力不断提高,程控电话可直拨世界各地,移动通信和无线寻呼覆盖全市各地,网络通讯迅猛发展;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3.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事业持续发展。2004年,全市共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6家,全年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8项,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3项,拥有各类人才资源1.23万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2422人。全年财政用于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20万元,增长39.5%,跻身全国首批20个科技进步示范市行列。
科技企业成长迅速。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2家,高新技术产品18项,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5项,拥有民营科技企业61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示范区内科技企业35家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59所,在校学生6061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6901人,增长24.1%;初中在校生17619人,减少12.6%;职业中学在校生6576人,增长41.3%;小学在校生24240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