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二牵文献综述
2.1概述
聚丙烯(PP)树脂因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腐蚀性、电绝缘性且密度低等特点,
加之原料价格低廉、来源丰富,使其应用在近20年来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世
界合成树脂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万吨/年,西欧地区约为812万吨/年,亚太地区约为1233.6万吨/年,这3个地区
吨/年,其中,北美地区约为868,6万吨/年,西欧地区约为988.5万吨/年,亚太地
区约为1630.8万吨/年。五年内,全球PP生产能力年均增长6。3%。近年来,我
国PP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99年我国PP生产能力为326万吨/年,产量达到
别达到了8.2%和15.3%。PP已广泛地应用于注塑成型、薄膜、单丝、纤维、中空成
型、挤出成型等领域,产品正在向多样化、功能化及高附加价值化转变。“’
用于注望成型的PP分为均聚PP和共聚PP,二者的区别在于共聚PP在合成过
程中引入了乙烯单体,使其结构中含有丙烯链段和乙丙共聚链段,从而使共聚PP有
优良的抗冲击性能。市场对共聚PP的需求推动了共聚PP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如人们对制品轻量化和薄壁化的要求,使得共聚PP向高流动性、高刚性发展,这就
使得可控流变法生产高流动共聚PP应运而生。可控流变法是在PP的挤出过程中加
入过氧化物,由过氧化物自由基攻击PP的叔碳原子,从而使PP分子链断裂而达到
降低PP分子量,提高其流动性的目的,此方法生产的PP称为可控流变PP,简称
CR-PP。可控流变法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调节过氧化物的加入量控制PP分子量,从
而生产出不同熔体流动速率(MFR)的CR.PP树脂。该方法可操作性强,灵活、方
便。本文主要讨论过氧化物对共聚CR.PP结构、性§2及后加工的影响。
第二睾文献综述
2.2聚丙烯(PP)的生产工艺、技术及改进
生产技术在不断发展,工艺也趋于多样化,由最初的浆液法工艺发展到El前广泛使
用的液相本体法工艺和气相法工艺。
2.2.1第一代PP工艺
溶剂。聚合终了后,催化剂组份用乙醇、水处理后脱除,即为脱灰过程。
结晶的聚合物从溶剂中过滤出来,干燥。将溶剂蒸馏后,分离出其中的无规物,
即为脱无规过程。
2.2.2第二代PP工艺
随着PP产品需要的迅速扩大,人们开发了连续聚合工艺,可以称为第二代PP
技术:仍采用淤浆聚合工艺,采用己烷、煤油等做溶剂。用串联的搅拌釜代替单个
聚合釜,聚合温度在60--80。C之间,但由于采用的溶剂不同,聚合压力不同:0.5
一1.5MPa。需要脱灰及脱无规工序。
第二代PP技术的一个发展分支是溶液聚合工艺。采用脂肪烃作溶剂,聚合温
度在140*C以上。这种条件下,聚合的热可以被有效的利用作为生产蒸汽等。比如
Eastman的工艺。溶液聚合工艺被视为PP工艺的一个发展方向,可以用来生产高结
晶的聚合物产品。但目前仅有EastmanKodak有一套装置在运转。
2.2.3第三代PP技术
第三代PP技术采用丙烯液相本体聚合,与淤浆法工艺相比有两个优势:(1)
由于单体浓度高,因而聚合活性高,单体转化率高;(2)省去溶剂的净化、回收环
节,简化了工艺过程。
丙烯液相本体聚合的聚合压力升至3.OMPa以上。
最早的第三代PP技术是Rexall(Rexene)工艺和PhillipsT艺。早期由于采用
4
第二章文献综述
TiCh催化剂,仍需要脱灰、脱无规工序。随着催化剂技术的发展,尤其是Solvay
控制晶型催化剂以及内外给电子体的引入,在70一80年代,液相本体工艺上逐渐取
消了脱灰、脱无规等工序。同时,在反应器技术方面,釜式反应器中开始引入内盘
管和外部冷凝器等辅助撤热手段,使得装置的生产能力逐步得以增大。
最早的气相聚合工艺由BASF公司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发成功。其聚合反
应器是一带底搅拌的气相釜,聚合压力高于2.0MPa,聚合温度70--90C。在聚合工
艺上没有脱灰和脱无规。但在造粒环节加入环氧丙烷,以中和催化剂、脱除卤化物。
因而产品的模量很低。早期的气相聚合工艺也应列为第三代技术。由于气相反应器
的采用,使得抗冲共聚产品的生产成为可能,抗冲PP的生产技术产生于上世纪70
年代。
2.2.4第四代PP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购物网站互动性对顾客感知价值影响地.pdf
- 古登堡印刷术和其对西欧近代文化影响.pdf
- 固本消风丸治疗脾虚湿盛型湿疹疗效观察和对Ⅳ型变态反应影响.pdf
- 固态甘蔗糖蜜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部分理化指标影响地.pdf
- 光照、盆栽密度处理对大花蕙兰生长影响地.pdf
- 癸甲溴铵对褐牙鲆毒性效应和药效地.pdf
- 桂皮醛对大鼠根尖周炎根管中内毒素水平和根尖周炎症影响.pdf
- 国内产业转移对区域碳排放差异影响地.pdf
- 果仁粕蛋白提取和功能特性地.pdf
- 过渡金属掺杂对TiO-%2c2-电子结构影响第一性原理地.pdf
- DB37T 4477-2021 水中双酰胺类杀虫剂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docx
- 线下无理由退货服务规范(DB3305-T 339-2024).docx
- DB3707084-2023零工市场建设与服务规范.docx
- DB3509_T 014-2023 福鼎桑叶白茶加工技术规程.docx
- DB35_T 2148-2023 养殖大黄鱼等级规格.docx
- 梭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DB3303-T024-2020).docx
- DB37∕T 4463-2021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黄姑鱼.docx
- DB37∕T 4460-2021 规模化牛场气溶胶中口蹄疫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PCR检测技术规程.docx
- DB37_T 1207.1—2023 规模化养殖场生物安全规范 第1部分:蛋鸡场.docx
- DB37T 4436-2021禽白血病病毒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联合净化技术规程.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