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夔州诗中生命意识抒写.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杜甫夔州诗中生命意识抒写

论杜甫夔州诗中生命意识抒写摘 要:杜甫在寓居夔州的近两年里创作了大量诗歌,从生命意识层面审视,其创作由早年的对生命价值观层面的注重回归到了生命本体层面。夔州自然条件恶劣,给诗人的生存与生活带来极大压力;加之年老衰迈、痼疾缠身,使杜甫时时感到来自死亡的压迫。在对生命本体层面进行审视抒写的同时,杜甫也没有抛弃对于生命价值的叩问与实践,以诗歌创作的方式谏议、论政,维系着自身与官场、与朝廷的最后一线联系,成就了其生命价值的一种假想式的实践方式。 关键词:杜甫 夔州诗 生 死 生命本体 生命价值 对生命问题的追索与思考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它几乎占据着原始人类全部的精神世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生命问题也在人类的反复追问与不断求索中得到揭示与深化。钱志熙曾指出:“文学中的生命问题并不是一个局限于生命主题的局部性问题,而是涉及到文学的全部问题。”[1](P2)换言之,人类对自身生命问题的追索与思考是影响到文学自身发展乃至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性质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本身人生观的形成,亦对人生观支配下的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趋向及其所能够达到的人生境界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夔州时期的杜甫已近暮年,如果说杜甫早年的诗作体现出的更多的是对于生命价值观层面的抒写与追求,那么夔州时期的诗作,杜甫不再局限于功业社稷,可也对细琐的生活、生命之事进行着不厌其烦地抒写来反观生命本体。在这一层面上而言,“生”与“死”正是一体两面,因此,杜甫不独写衰老贫病带来的生之艰辛,也写面对死亡的恐惧、孤独与自我超越,还有自然律对于生命本身的压迫等的思考与追索。 一、生命本体层面:生之艰辛的抒写 纵观杜甫一生,生之艰辛似乎从来没有远离过他,即便是早年裘马轻狂、意气风发之时,杜甫的物质生活也并不是那么富足无忧。诗人的自我期许颇高,现实却总是难以尽如人意。暮年寓居夔州的杜甫,依旧没有摆脱早年仰人鼻息、依附他人的境况,且初到夔州生存甚为艰辛,年过半百的诗人,漂泊西南、为农自给,尽管从中诗人能寻味诗意与生命的体悟,但夔州恶劣的自然条件给诗人生存带来的压迫感以及诗人所遭遇的生计之困,都迫使诗人作出一些妥协和改变。 杜甫于大历元年春夏之交辞云安、抵夔府,未几便遭遇夔州夏天的大旱与苦热,接连写下《雷》《火》以及《热》三首诗,以“山岳焦”“殷其雷”“密云无雨”层层皴染,又言“经月火”“烧蛟龙”“风吹巨焰”“河掉腾烟”之下,饱受折磨的诗人已不堪苦热折磨而至“低垂气不苏”之境,可知初到夔州不久的诗人在恶劣自然环境之下的悲惨境遇。黄生说:“诗中说冷易佳,说热难工。如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又林热鸟开口,又气暍肠胃融,如此句法,在杜公不能免褦襶矣,”[2](P1300)黄生所批评的诗中无甚可观之不佳也可想象酷热难耐之下杜甫的心烦意燥与苦闷难捱。 当诗人终于告别苦夏毒热之后,又遭遇接连不断的秋雨,杜甫又连作《雨》、《雨》二首、《雨不绝》等诗,可知“惊浪满吴楚”的自然环境带给居夔州未久的诗人的内心怎样的惊惧与不安。自然气候的恶劣对于本来就已衰迈、贫病的诗人而言,无疑更是倍增其内心不安,同时也倍感生存之艰辛。 寓居夔州的杜甫所面临的困境还远不止于此,夔州虽形胜可观,但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使得诗人生计艰难,初到夔州诗人便在《峡中览物》诗中感慨“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自然条件恶劣之外,杜甫初到夔州无甚依靠,必须亲力亲为地去安排水筒修缮、鸡栅修建、蔬菜种植、野菜采摘等琐事,《信行远修水筒》一诗,诗人虽非亲自远行跋涉山谷之中修缮水筒,但是也深知“往来四十里,荒险崖谷大”之艰难;在《戏呈元二十一曹长》中戏言“园蔬抱金玉”,杨伦注曰:“言贵如金玉”;《驱竖子摘苍耳》也借畦丁之口言“劳苦”而“无以供日夕”之境况。即便是后来在得到了柏茂琳的资助,杜甫在东屯时期依靠柏茂琳而得以督管公田,并有一定数量的私田、果园供其耕种管理,心中仍不免怀有“老恐失柴扉”的担忧。 无论是自然条件的恶劣,还是生计之艰辛,实际上都是诗人自我生存状况的抒写与生命状态的展示,而这种生存状况与生命状态则直接影响着诗人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的态度。生之艰辛,加之衰老、贫病、漂泊,消磨了早年诗人身上不甘仰人鼻息的骄傲,而诗人的暮年孕育成为一种与世推移、且顾眼下的生活态度。约作于大历元年秋的《不寐》一诗,尾联问曰:“多垒满山谷,桃源何处求?”“何处求”之“何”一作“无”,虽二字皆言桃源难求之意,但以“何”字问之,较之“无”字的肯定与无望更添一种无可奈何的怅惘。“何处求”似是问人,又似是自问,作者究竟该向何处寻觅这可得宁静的桃源呢? 作于大历元年冬日的《西阁曝日》亦有此意味: 用知苦聚散,哀乐日已作。即事会赋诗,人生忽如昨。 古来遭丧乱,贤圣尽萧索。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