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道教在吉林省历史传播及发展特点
论道教在吉林省历史传播及发展特点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已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思想博大精深,哲理丰富,兼容并蓄。道教在吉林省的影响虽不及关内各省区,但在民族融合、文化传承、民众信仰等方面仍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考察道教在吉林的曲折发展,探究道教在吉林的历史传播与发展特点。
一、历史上的吉林道教
吉林与道教的最早渊源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的唐代,今集安市周边的中国高句丽遗址,可以看出道教文化兴起的遗存,反映出道教在高句丽有过盛传和广泛的影响。从遗址考察可知,五盔坟四号墓壁画,比较典型地表现了道教文化,壁画的主体部分绘“四神”,即在墓室的东壁绘青龙、西壁绘白虎、南壁绘朱雀、北壁绘玄武。四号墓四神衬地网状纹中的人物图像共10位,其中在五盔坟四号墓中绘有一个道士形象的人,身披绿色羽衣,左腿盘曲坐于莲花台上,右腿立起,一只手在地上画着一幅八卦图。在五盔坟五号墓、四号墓以及舞踊墓、三室墓、长川一号墓中,也绘有四海为主的图案,藻井上也有四神的图像。
在渤海国时,受唐朝道教思想的直接影响,东北的某些少数民族人士已经接受道教思想,而内地的道士也有云游东北者,开始在东北落脚建观,登坛说法。《新唐书·渤海传》载有“习见儒释道”的诗句。
契丹统治者从建国伊始就给予道教相当的地位,据《辽史》记载,神册三年(918)五月,辽太祖“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辽史》卷1),对儒学和佛、道二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东丹王耶律倍“工辽汉文章,尝译《阴符经》”。(《辽史》卷72)景宗第三子齐国王耶律隆裕“自少时慕道,见道士则喜。后为东京留守,崇建宫观,备极辉丽,东西两廊,中建正殿,连接数百间。又别置道院,延接道流,诵经宣醮,用素馔荐献,中京往往化之”。(《契丹国志》卷14)辽圣宗对于道教、佛教,皆洞悉其旨。统和四年(986)十月,“以银鼠、青鼠及诸物赐京官、僧道、耆老”。(《辽史》卷11)辽兴宗“常夜宴,与刘四端兄弟、王纲入伶人乐队,命后妃易衣为女道士”。(《契丹国志》卷8)辽兴宗允许道士涉仕途,授其官爵。如“王纲、姚景熙、冯立辈,皆道流中人,曾遇帝于微行,后皆任显官”, (《契丹国志》卷8)由于契丹统治者对道教的重视,使道教在辽朝各地逐渐流传。辽朝京城与主要州城皆有道观,道观中有职业的道士,多为汉人,道教信徒也多为汉人。
金代道教兴于金熙宗天眷年间,盛于金章宗执政之时。金章宗本人就崇信道教,多次巡幸天长观,还在承安二年闰六月皇子洪辉病愈时,“衍庆宫做普天大醮七日”,(《金史》卷93)后又在泰和二年(1202)十二月皇子忒隣生满百日时,“放僧道度牒三千道,设醮玄真观,宴于庆和殿”,(《金史》卷93)百官用天寿节礼仪,进酒庆贺。据史料载,在金熙宗天眷年间,新兴道教中太一教受到金熙宗的重视,金熙宗曾召见太一教创始人萧抱珍。其后“尤加礼敬,赏赉不赀”,当时,比较出名的道士有曹道清、张洞明等。
到元明两朝,道教一度中断其传播。清康熙三年(1664)又传入吉林,历史上能确指宫观旧址、修建年代、宫观规模者,康熙年间兴建的宫观约在10座以上,大多分布在八旗驻防地周边、驿站周边、汉人聚落周边,其中有榆树盟温驿站附近的关帝庙,吉林城内的城隍庙,额穆拉法驿站的关帝庙,伊通大孤山的青云观,舒兰城内的关帝庙,舒兰凤凰山上的朝阳宫,额穆老爷岭上的山神庙,永吉岔路河的关帝庙,苏瓦延驿站(双阳)附近的龙王庙,打牲乌拉城的关帝庙等等。自嘉庆朝后,由于吉林地方开始驰禁,流入的汉族人口逐年增加,农村聚落日渐增多,原有村落不断扩大,修建佛寺、道观之风大盛。咸丰十一年(1861)营口开港,东北解禁,关内各省区汉族人口自由流入。同治朝以后,修建的道观猛增,同治七年(1868)御赐舒兰凤凰山朝阳宫“俨疆保障”匾额一方。光绪十三年(1887)御赐通化关帝庙“龙沙昭佑”匾额一方。御赐玉皇山龙王庙“天池钟庆”匾额一方,城隍庙“神京翊卫”匾额一方。清朝帝王对道教的推崇,推动了吉林境内道教的传播,道教宫观香火兴旺,全省有道教宫观200座左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后,清政府倡办新式学堂,诏令各地寺庙宫观的地产交官府改做“学田地”,分配给新式学堂。这一政策虽未普遍推行,但吉林境内道教发展滞缓和宫观逐减的态势由此为发端。
民国政府从1915年至1930年间,陆续发布了《管理寺庙条例》、《道教丛林进行细则》、《监督寺庙条例》、《神祠存废标准》等文件,对道教的活动加以管理和限制。各县公署对本地的宫观管理相应地做了些具体规定。如农安县公署文教局发布文告:禁止供张仙、送生娘娘、财神、二郎神、齐天大圣、痘神、瘟神、玄坛、时迁、宋江、胡黄狐仙等,废除见善宫、东关龙王庙、苇子沟娘娘庙、圣水泉清云观、靠山屯火神庙、平安堡三官庙等。双阳县公署于1915年通令各宫观拥有的土地一律充作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