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6例临床病理研究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6例临床病理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标本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3-4um切片,光镜观察。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用型工作液,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结果:36例DLBCL中结内占52.8%,结外占47.2%,胃DLBC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占结外淋巴瘤52.9%,无论发生于结内或结外,肿瘤均由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构成,瘤细胞弥漫分布,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CD20,83.3%(30/36)病例Ki6740%,36.1%(13/36)表达MUM1,69.4%(25/36)表达bcl-2,38.8%(14/36)表达 bcl-6,13.8%(5/36)病例表达CD10,少数病例表达CD5(1例)及CD30(2例),瘤细胞不表达 CK、CEA、CD3、ALK、EMA。GCB型13例(36.1%),non-GCB型23例(63.9%)。随访2-34月,17例建在,9例死亡,10例失访。结论:DLBCL是发生于结内、外的大B细胞弥漫性增生形成的一组侵袭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占54.5%(36/66),也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具有发病部位广泛,免疫表型复杂等特点。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及淋巴瘤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病理诊断 ; 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02-0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在2008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为非特指型(DLBCL-NOS)、特殊亚型和其它大B细胞淋巴瘤。掌握其临床病理诊断特征及免疫学分型,在临床治疗、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收集2009.1-2011.9我院资料完整的DLBCL共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57.6岁。发生于淋巴结19例,胃肠道11例,扁桃体及咽部4例,骨2例。
1.2 方法 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3-4um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选用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用型工作液,高温高压组织抗原修复,免疫组化MaxVision二步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根据病情及鉴别诊断需要,选用CD20、CD3、CD30、CD10、CD5 、bcl-6、MUM1、Ki67等抗体。根据文献记载,染色模式正确并20%瘤细胞表达记为阳性。?
2 结果
近2年多来,我们科共诊断淋巴瘤66例, DLBCL36例,占同期非霍奇金淋巴瘤54.5%(36/66),是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淋巴结19例(颈部9例、腹股沟3例、腋窝2例、腹股沟2例、腹膜后3例),占52.8%(19/36),结外17例,占47.2%(17/36)其中11例发生于胃肠道,而且以胃DLBCL多见,占结外淋巴瘤52.9%(9/17),扁桃体及咽部4例,骨2例。发病部位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一,表现为颈部包块15例,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炎样症状10例,肠梗阻1例,发热、乏力、消瘦6例。
结内DLBCL19例中,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瘤细胞弥漫分布,以中心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为主,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大、空泡状、核膜厚、核仁清楚1-3个,除一例破坏淋巴结浸润周围软组织伴弥漫性纤维化外,多数间质薄壁血管增生,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结外以胃DLBCL多见,占结外淋巴瘤52.9%(9/17),病变以胃窦为主,呈结节息肉状2例、弥漫浸润型4例、溃疡型3例,胃DLBCL以弥漫浸润性生长为主,破坏黏膜及腺体,替代固有间质,晚期浸润肌层及胃壁全层形成包块或溃疡。瘤细胞体积大、核大、核仁清楚、核分裂像易见,细胞凋亡多见,细胞粘附力差,排列松散,瘤细胞不表达CEA 及CK而表达CD45,不同于未分化癌。免疫组化结果:36例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CD20呈细胞质、细胞膜弥漫阳性,83.3%(30/36)病例Ki6740%,36.1%(13/36)表达MUM1,69.4%(25/36)表达bcl-2,38.8%(14/36)表达 bcl-6,13.8%(5/36)病例表达CD10,少数病例表达CD5(1例),CD30(2例),瘤细胞不表达 CK 、CEA 、CD3、ALK。依据Hans分型方法GCB型13例(36.1%),non-GCB型23例(63.9%),与文献报道一致。临床采用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及 R-CH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