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于杀死了节日和营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们终于杀死了节日和营销   假如未来你的孩子问你,为什么人们不再过××节了,请你一定要给他讲讲你年轻时候的互联网。   一到××节,互联网似乎只剩下了两种声音:以节日为名的各种讨要;以节日为名的各种抱怨。   前者公开表达“自己没有受到关怀,内心的空白虚位以待”,后者则直言不讳“逢年过节不是爱,是蹭热点抢头条的伤害”―被互联网改造得越成功的节日,越可能变成一个满眼嘲讽、自黑、抱怨和漫不经心营销的节日。   其实,我们在迈出“营销堆积出热闹”的第一步之后,就注定了“非营销不过节”的荒谬时代的到来。   “年会式”悲剧   互联网人从不喜欢过节,因为节日的到来意味着GNT(国民总时间)这个互联网下半场最重要的资源变得活跃。为了快速抢占这些资源,他们不得不把早就被压箱底的尴尬套路重新搬到台面上。有被玩烂的恶俗段子、有标准自嗨型的微信文案、有不明所以的病毒视频、还有花里胡哨的H5页面,像极了每到年底的“年会”。   在互联网人打造的世界里,“年会”是个极负面的代表。它象征着毫无意义的表演、毫无共鸣的感动和毫无痛点的自嗨。从“年会”诞生之初的共襄盛举,再到充满鸡血味的狼性誓师大会,“年会”踩了每一个互联网人都无法忍受的雷点。   比如在情人节营销这件事上,互联网人正在重复着“年会”所做过的一切。甚至当互联网因素带来的新鲜感消失殆尽,度过了大跃进式的流量红利期之后,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年会”用了好几年才完成的坠落,以至于你闭着眼睛都会猜出这一天社交网络的主旋律会是什么:   微信再次开始了大范围的讨红包活动;社交软件开始公然鼓励“一夜情”:什么“情人节,我们谈场1天就分手的恋爱”,“情人节,说出这句话马上就能让妹子跟你回家”;运动软件也玩起了走肾,文案露骨的诸如“有了这剂‘春药’,每天都是情人节”,“单身跑者的表白新姿势,体力不好的人别看”这般直接……   情人节营销也迎来了与备受吐槽的“年会”相同的命运。这个本该带给人们欢乐的节日,被简化为了情绪的输出和欲望的表?_。当每个人都把节日当做一个噱头的时候,这个节日也差不多就该寿终正寝了。   节日变成执念   节日让人感到焦虑,是因为互联网人对于节日营销的执着,已经成为一种执念。无法理解的话,那我就给你举个例子。   如果说互联网是一个江湖,那么张小龙就是这个江湖中的武林盟主。   张小龙说:“好的产品‘用完即走’。”于是创业者们便摩拳擦掌地重组自己的产品逻辑,想尽办法减轻用户的使用负担,产品团队、设计团队和运营团队便迎来了新的KPI――即使没有条件执行,也会在朋友圈宣示信心,就像红旗在正确的轨道上高高飘扬。   张小龙说:“达到KPI是我们产品的副产品。”于是创业者们便开始检讨自己的工作方式,想尽办法来优化公司的工作流程和运营理念,产品团队、设计团队和运营团队便迎来了新的规章制度――即使没有条件执行,也会在朋友圈宣示信心,就像红旗在正确的轨道上高高飘扬。   即使张小龙偶有失误,创业者们依然会想尽办法来解读其战略意图――即使真的不能理解,也会在朋友圈转发文章,就像红旗在正确的轨道上高高飘扬。   然而拥有这样的地位、这样的舆论豁免权的张小龙,也总会在某些时候遭遇“忤逆”。   张小龙说:“微信始终是一个工具,不应该有太多节日性的运营活动”,这次却没有人再听他的。人们不辞辛苦地翻看着万年历,标注好每一个可能产生热门话题的节日,撰写着每一个可能产生爆款的营销方案,纷纷投奔他们曾经唾弃的“掌门”―苦修节日营销而负面不断的支付宝―哪怕支付宝内部很赞同张小龙的说法。   这就是互联网人的节日执念,无关于群体情绪的释放,无关于传统文化的沉淀,也无关于人与人心理上的交集。   少营销,多过节   互联网人其实并不会过节,而是把过节变成了一项繁杂的工作,这些繁杂的工作就围绕着营销展开。   平心而论,利用节假日做营销事件的案例国内外比比皆是。通过这样的“节日红利”提升品牌影响力,进而达到提升销量、增活拉新目的的也大有人在。然而就像在舆论层面上今非昔比的春晚一样,存在即合理永远是特定环境下的从特殊条件出发的运行规则,“节日营销”这样的常识正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慢慢疲软,开始绊住人们前进的脚步。   电影《降临》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即语言环境会决定思考方式。比如汉语无法体现“昨天下雨”“今天下雨”和“明天下雨”在时间这个维度上的区别,被称为“弱时态”语言;而英语则可以通过“rained”“raning”和“gonna to rain”来体现时间,被称为“强时态”语言。   在“弱时态”语言为母语的国家里,人们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制定计划的分步骤往往用“首先、其次、最后”这样的模糊定语进行修饰。而在“强时态”语言为母语的国家里,人们对于细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