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长芬-在艺术世界里醉生梦死
陈长芬:在艺术世界里醉生梦死他坦率爽朗,脾气有点暴躁,他爱喝啤酒爱听音乐爱登山爱打高尔夫,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山川日月中穿梭,在艺术的世界里醉生梦死。他说:“人只有在大的空间下,才能学会爱社会与自然。”他是一位70岁的古稀老人。他是“中国长城摄影之父”——陈长芬。
时光如一把锋利的刀,打磨着岁月的痕迹,蹉跎着一个又一个有梦的人,后起之秀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50多年过去了,岁月的淬炼下,任何人可以被淘汰,然而老爷子陈长芬却立于摄影界数十年不倒,犹如他镜头下的万里长城。
自1959年起,陈长芬便与摄影有了不解之缘。1965年,他开始拍摄长城,近30年里,数十幅作品被国外收藏。他是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华人,为纪念摄影术发明150周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名人之一。“在中国摄影界,一幅作品能够拍卖至40万,大抵也只有陈长芬了”。一位著名评论家这么说。
此时,雪莱口中的春天悄然来临。老爷子陈长芬头戴印花纱巾,梳着小马尾,眼神流露出逼人的光芒,“按照我说的方向走就能找到这个地点”,他边走边大声说着,步子迈得极大。他是一个时尚的小老头,也是一个脾气有点暴躁的老爷子,更是一位倔强执着的老人。这个阅历丰富的70岁古稀老人,别具一格的思维——对艺术的执着,在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
以镜像与光影迎接“绿问”
自1977年开始,陈长芬将世人眼中具有封建韵味的长城用镜头语言表现出来,震惊了当时的中国摄影界,进而撼动了世界,他带着中国长城走向了世界。外国人对于中国长城的最初印象,就来自于这一系列以长城为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恢宏、大气、逼真,被誉为镜像与光影的完美结合。
1989年8月,为纪念摄影术发明150周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名人之一,陈长芬的肖像被刊登在美国《TIME》杂志的特刊封面上。对长城给他带来的荣耀,老爷子不屑一顾:“我追求的早已经不是物质世界,而是凌驾于物质之上的精神境界。”熟悉老爷子的人都知道,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一次长城,几乎风雨无阻,拍摄长城早已由爱好变成了一种责任。
自1965年至今,陈长芬拍摄长城整整47年了。当被问及“长城这个题材还会继续拍下去吗?”时,陈长芬的表情不容置疑:“毫无疑问!”长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累与沉淀,他的责任就是赋予长城更多的艺术内涵,改变长城在人们眼中的固有形象——封建,“我想让长城在我的镜头下变得丰盈起来”,陈长芬说。这种精神境界,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为“人类的大爱——爱社会,爱自然”。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渐渐不满足于长城题材,而是将触觉伸到了多个领域,诸如最开始他就涉足的山川、树木,甚至是类似纪实摄影的作品。当然,老爷子并不将拍摄诸如丢弃烟头在长城如此场景当作纪实摄影,他多次提过,也不会简单地界定“风光摄影”与“纪实摄影”。他说对于这两种摄影形式,难得糊涂的状态才是最好。可是,能表述他的“人类大爱”情怀用这样一件事可以证明——
那一年,他重新回到多年前就已经去过的一个地方,准备取景整片树木,兴冲冲地来到印象中树木成荫的场地。却不料,树木仿佛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询问当村居民得知,树被砍伐了,为了某种用途。眼前空旷的场地,萧瑟凄惨,透露出一股静谧的悲凉。老爷子愤怒了,怎么这样对待它们呢!于是,他去找当地的相关负责人理论,甚至投诉到当地政府。“它们也是有生命的!”老爷子沉默了一下,说道。
在老爷子的认知里,自然与人类原本是相依相存的,你给予它多少伤害,它将会给予你多少惩罚。此事对陈长芬触动很大。随后,这样的场景成为他艺术的一部分:树木的年轮,大雪过后的城市,甚至过火树的瞬间等。以陈长芬一人之力当然不能阻止毁坏自然的发生,他想用他的作品去警醒世人:这就是人类所做的事。2000年,影展《绿问》横空出世。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取名为《绿问》,而不是《问绿》时,老爷子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没有资格问绿,绿受害了,只有绿有资格问我们!”
“也许今天这些事情都被我们忽略了,左边右边脚下的东西也自行省略,但我会看着左右,兴许还会倒着看,站在旁边看,这样我才能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与众不同的摄影人。”对于他关注大自然思维的形成,陈长芬总结道。
艺术至上的“诗人”情怀
老爷子陈长芬毫不掩饰他对海南的喜爱,尽管他说他在海南有未完成的事业。但这个事业随着他所谓“个人英雄主义”——“别人没想到的事,我愿意干,但别人想到了,我就不想干了。”——在作祟而不了了之。对于“个人英雄主义”这一可称为缺点的形容,老爷子满口赞同。
说艺术是陈长芬的生命这话还不妥,说艺术至上才贴切。自2009年开始,陈长芬就在写数码日记。有人嗅到了商机,找到老爷子,商量着出书。行,出可以,但不能带任何商业性质,老爷子拍板了。随后,第一本《陈长芬数码日记》横空出世,获得了良好反响。
然而,等到第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