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册全册教参第二单元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抗日烽火”。编有主体《歌词两首》《狼牙五壮士》,“快乐读书屋”中编有《平型关首战告捷》《一个有缺口的馒头》。通过对这些描写抗日战争诗的学习,增加学生对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篇———抗日战争的了解,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举行一次抗日英雄事迹报告会”和“写一篇读(观)后感”,让学生围绕抗战这个主题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语七色光”中安排了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历史知识介绍和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些内容具有扩展性、学科间的关联性和实践性。
进行阅读教学时,注意把握住语的特点,不要上成政治或历史,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字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建议本单元教学用9~11时。
3 歌词两首
教材说明
松花江上
〔解题〕
《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的一首歌的歌词。
《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
《松花江上》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 。此歌迅速在全国传唱,悲怆的旋律震撼人的心灵,也唤人猛醒。
〔结构分析〕
这首歌词共21行,依内容与感情脉络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6行),怀念沦陷的故土。写流亡的东北民众诉说家乡的美丽富饶。
第二层(第7~14行),诉说流亡的凄苦,有家难归。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满怀家乡沦陷的哀痛与逃亡生活的凄苦。
第三层(第15~21行),呼唤光复。用感慨的发问,向故乡和亲人发出急切的呼喊,渴望收复失地,光复故土,返回家园。
〔语意理解〕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遍野的大豆、高粱。”
这3行歌词满怀浓重的乡恋之情,诉说家乡的美丽富饶。东北是我国原大行政区名,1949年设置,当时辖辽东、辽西、吉林、黑龙江、热河、松江六省和沈阳、鞍、本溪、抚顺、旅大五市(后增设长春、哈尔滨两市),1954年撤销。歌词所说的东北,指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上段称第二松花江,自吉林省东南中朝边界的白头天池,向西北流到扶余县与嫩江汇合后称松花江,折向东北流经黑龙江省南部,在同江县境内入黑龙江。全长1840千米,流域面积46万平方千米。本句采用借代修辞格,借松花江代指故乡,借森林、煤矿、大豆、高粱,代指发达的工业、农业,概说家乡的美丽富饶。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这3行歌词诉说故乡除美丽富饶外,还有令人牵肠挂肚的亲人。“同胞”,本指同父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这里引申为同一国家的人。“衰老”,因年老而体力衰弱。第1行重复本诗的首句,突出思恋家乡的情感,第2、3行转入对人的怀恋,怀恋所有的乡亲,更怀恋年老体弱的父母。
前3行歌词诉说流亡者怀恋故乡的土地,后3行歌词诉说流亡者怀恋养育自己的亲人。这六行歌词由物到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抒发了漂流他乡的苦痛之情,为下面渴望回故乡做了铺垫。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这4行歌词诉说流浪的原因,是“九一八”事变使“我们”土地沦丧,“我们”才流浪。“九一八”,即指“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军队在南满铁路上埋下炸药包,炸毁了一段铁路。随即日军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军,制造了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的口实。由于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使区区700名日本关东军势如破竹般从西面、北面攻破北大营防线。9月19日,日军占领沈阳,同一天,长春、安东、营口相继陷落。在短短几个月内,东三省全部沦陷。日军在沦陷区大肆烧杀抢掠,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九一八”反复两次,表明这个日子对东北人民是何等的刻骨铭心,这是国家的耻辱,这是民族的耻辱!就是“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东北人民面对日军的铁蹄,军队不抵抗,手无寸铁的乡亲只能“脱离家乡”,“抛弃”“无尽的宝藏”,背井离乡,流浪关内。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表现了数以万计的东北民众过着漫无目的的,无休止的流动的生活。“流浪”反复出现三次,既表现了流浪时间之长,无休止,又表现了流亡者的无助与无奈,同时也是向上苍、向国人进行控诉,控诉日本法西斯的残暴,控诉国民党当局不抵抗,不体恤民众。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
这几行歌词与后面的“收回无尽的宝藏”“欢聚一堂”都是一个意思,即收复失地,返归故乡,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诉说、发问。第1问,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