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维新思想家韬科举考试的心路历程.PDFVIP

近代维新思想家韬科举考试的心路历程.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维新思想家韬科举考试的心路历程

近代维新思想家王韬科举考试的心路历程 近代维新思想家王韬 科举考试的心路历程 孙邦华 内容提要 王韬出生于苏南吴中地区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小所走的道路,乃是中 国传统社会里士人所行的一条寻常之路:入私塾,习儒家经典,应科举考试。中秀才后,一 次乡试落榜,加之不喜空疏无用的帖括而欲弃科举。随后,为了承担养家的重任,承袭父 业,远走上海为西人佣书。在高堂、亲朋及师友的一再劝导下,被迫回到考场,但也只是草 草毕试。十年科举路,一把辛酸泪。中年时期,发表系列政论文章,主张科举改革、废八股、 停捐纳。在晚年生活潦倒的情况下,仍花巨款例捐“广文”虚衔。透视王韬科举考试的心路 历程,科举制度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始终笼罩着天下读书人及其家庭。 关键词 王韬 科举制度 八股文 孙邦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 100875 在中国实行1300年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拔统治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在此制度之中, 人——芸芸应考者,是它的主体与核心。对科举制度的研究不能不关注此一制度下的“人”。金榜题 名者在奋斗的过程中历尽了苦难;名落孙山者从过程到结果都写满辛酸。对应考者心路历程的研究 是对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对科举考试失意者心路历程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王韬(1828-1897),早期维新思想家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巨擘,科举考试的失意者。目前,学术界 对王韬青壮年时期在上海、香港、英国所从事的译书、办报事业以及晚年主持上海格致书院等活动已 经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他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关注不多。本文利用其现存日 记、诗文、尺牍、自述等个性化的史料,通过对王韬参加科举考试的心路历程的分析,以探究普通读书 人对科举制度的复杂态度,以便多角度地认识科举制度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读书与应考的寻常之路 王韬世代生活在苏南吴中地区,这里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化教育之乡,科举盛地,当地人有“状 [1] 元是苏州土宜”的民谚 。王韬出生于吴中地区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所走的道路乃是中国 传统社会里士人所行的一条寻常之路,入私塾,习儒家经典,应科举考试。 [1]龚炜:《巢林笔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6页。 - 232 - 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历史学研究 [1] 王韬,1828年11月10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府下辖的新阳县甫里村,原名利宾 ,小字兰瀛,人呼阿 [2] 兰 。后改名瀚、畹、韬,字仲蘅、仲弢、子潛、紫诠、无晦,号懒今、兰卿、天南遁叟、甫里逸民、弢园老 民。王韬祖先王氏原本世居江苏昆山,为当地巨族。他晚年自述家族史时言道: “老民世系本出昆山王氏,有明时巨族也,族中多有位于朝。明末兵事起,吾家阖门殉国难,始祖 必宪甫在垂髻,逸出存一线,自此至晋侯、诒孙、载飏,居昆凡四世,并读书习儒业,有声庠序间。载飏 [3] 讳鹏翀,品端学博,尤为士林所推重。以早逝,子尚幼,戚串中有觊觎者,乃迁甫里。”从王韬的自述 中,我们可知以下信息:第一,他出自昆山王氏官宦之家,有过显赫的家族史,明代有多位先人曾在朝 为官,为当地名门望族。第二,在明末战乱之时,几乎遭受灭族之难,始祖王必宪因为未及成年,才得 以幸存下来。第三,自始祖王必宪算起,在昆山生活了四代。第四,自始祖开始,家道中衰,未再出过 官员。但是,形成了自幼“读书习儒业”、参加科举考试的传统,“有声庠序间”。曾祖父王鹏翀,字载 飏,中过秀才,曾经入选昆山县学廪膳生,授候选训导官,设馆授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