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保持这样一种阅读姿态 ——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交流.doc

保持这样一种阅读姿态 ——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交流.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保持这样一种阅读姿态 ——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交流

保持这样一种阅读姿态 ——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交流 保持这样一种阅读姿态——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交流 作者:hx转贴自:武进区坂上小学点击数:122 保持这样一种阅读姿态 ——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交流 听完史亚玲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我和史老师就这堂生成的话题进行了交流。 话题之一:读到的不仅仅是字…… 蒋:史老师,在你的堂,我发现字对于学生说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符号。我印象最深的是你在复习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维也纳的博物馆,至今还陈列着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他们的乐谱和手迹,还记得这些乐谱和手迹都是他们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精彩: 生:是他们对多瑙河的喜爱。 生:是对高大的阿尔卑斯的赞赏,是对维也纳的赞美,是对多瑙河的赞美。 生:也是对大音乐家的怀念。 …… 感觉这个问题出人意料,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一个简单的句子却因为你设计的问题而变得厚实且前后有了必然的联系,很想知道你是怎么解读的。 史:解读这段字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这里为什么写“在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我想,那些音乐家的成名和成就与他们生活的土地是休戚相关的。音乐之都造就了这些人物,同时这些人物也推动了这个城市音乐的发展,所以,将音乐家的乐谱和手迹与他们生长的土地和城市结合起思考,是为了强化这种缘起即摇篮的意识,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血统吧。 蒋:看解读本,不仅要关注写了什么,还要关注为什么这样写,最后再研究怎么写,这样解读本应该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吧。 史:大概是吧。所以,我觉得字是静止的符号,但作为阅读者说,他们却有着活跃的思想,当他们给这些字赋予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那么他们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阅读姿态,这对于他们获得丰富的语言应该是有效的。 蒋:所以,史老师总是要求学生读书上的字,说字身后的东西。这些隐性的东西一经学生表达,学生此刻的阅读姿态大概就是有些专家所说的“鉴赏者”的姿态吧。因为学生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感受” (日长谷川泉),接受作者并获得共鸣。我记得,当你请学生读完第三小节,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字,除了字,应该还有具像的、感性的、个性化的东西。这是我记下的学生的发言: 生:当花儿草儿飘动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它们在和音乐玩耍。 生:当蜷缩的花草听到这些动人的音乐,顿时变得振作起。 生:王宫花园的花草都沙沙作响,和虫鸣鸟叫演奏着天籁之音。 生:漫步街道,优雅亲切的音乐在我耳旁萦绕,树叶的小耳朵也在聆听着这美妙的音乐。 生:音乐家似乎在演奏,你会感到音乐布满你的全身。 …… 史:(笑)我没想到学生会说得这么好。其实我的要求不高,只要他们说就行,这样慢慢坚持下去应该会有用的。 话题之二:倾听不仅仅为了引导…… 蒋:在学生感悟第三小节的时候,你提醒学生:它出现了两个“装饰”,你怎么理解这个“装饰”?这个问题你有预设吗? 史:有。但我没想到学生会那样回答:一是维也纳充盈着音乐,二是雅致的点缀。 蒋:但你作了很好的引导:你说,充盈着音乐是一种氛围,氛围是看不到。而雅致的点缀是看得到的,并生成了新的问题:那你看到了什么呢?这就是对生成的关注吧。如果学生没讲到这层意思,你会怎么处理呢? 史:我估计学生最多会说到布置、装饰之类的,如果这样,我只会按照我原的设计进行,问他们:你感悟到这是一座音乐装饰起的城市了吗? 蒋:其实这个问题也挺开放的,你放弃了不觉得可惜吗? 史:我想既然学生自己生成了新的问题,并且对实现目标有效,我就应该加以引导的吧。其实,我在备的时候还没备好这个问题。因为我一时判断不准学生会怎么表达,所以,我在上就特别注意听他们的发言,听他们的想法,因为感觉自己比较迟钝,因此我就听得特别仔细,特别认真,以便及时捕捉信息然后再调整自己的教案。 蒋:史老师每次都对我说:“我没好好备,我的还没备好呢。”史老师没备好的是不是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能解决的预案啊? 史:是的。因为学生的发表并不都在自己的设想中,所以我整个一堂都要不停地调整教案。 蒋:所以从堂上几乎看不到老师牢牢控制的场面。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倾听学生发言是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然后顺势转入教案设计上的下一个环节。我常听到有的老师在上完一堂后这样说:“今天这节上得蛮顺的。”顺的标准,几乎就是能完成预案。想不到史老师在这么多人听的情况下,还有这样的勇气放弃过多的预设,关注学生有意义的生成。这与老师本身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史:没什么,我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变成习惯了。我感觉这是在和学生共同分享阅读的体验。 话题之三:互动贯穿于整个过程…… 蒋:当史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时候,一个女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