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两首_10
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本中的两首诗都重在借景抒情,通过朗读入境悟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教学准备:、图片、音乐等。
时安排:两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时目标:1、读懂《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路而上,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相机板书:寒,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我们再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师生齐读。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五、我的十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背诵古诗
1、自由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2、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3、配乐齐读
4、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流连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深入理解诵读:
在古代人的笔下,秋天往往是肃杀萧条冷清的,因为它预示着生命的终结。但本诗作者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没有像一般的人那样,在秋季到的时候,哀叹伤感。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的颂歌。
学生带着感情诵读背诵。
6、总结升华诵读:
这是一首记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秋景图。诗的前二句概括描写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到高;后二句,用对比的方式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这首诗情感独特,诗人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英爽俊拔的豪情。本诗意境开阔,富有哲理,枫叶经霜色愈浓,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人生亦是如此,磨难之后更显人生壮美。
学生背诵。
第二时
时目标:1、学习《枫桥夜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