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杂说中国古代建筑史 宋代以前
杂说中国古代建筑史
前言在开始说古建史以前,首先还是有必要说一说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以及现代建筑的区别。最显然的区别就是材料方面的:中国古代建筑(至少在唐朝以后)的承重结构都是用木料,而西方和现代建筑基本都是用砖石或者混凝土承重。因此而产生的结构方面的区别就是,中国古代建筑都采用柱梁结构,西方建筑除了古希腊建筑也采用柱梁结构以外,都是用拱券结构。这原因就是材料上的:因为木材自重较轻而又富有弹性,抗剪拉弯矩比较强,所以可以做成梁柱结构;而砖石类材料抗压能力比较强,但是抗剪,抗弯能力比较差,就比较适合做成拱券结构。古希腊人的建筑用石材,但是却采用了梁柱结构,尽管他们发展出了优美无比的古典柱式,但是石质的梁柱结构因为石材自身的性质无法将梁桁的净跨作大,也就限制了开间的大小,因此,石质柱梁结构终究因为违背了材料自身的性质而被淘汰。当然,中国的木结构应该说主要应用于居住建筑上,在其他建筑上,中国古人同样大量应用了砖石拱券,最有名的自然就是河北赵州桥了。这表明中国古人相当熟练地掌握了砖石拱券的应用,至于中国古人为何依然选用木料作为居住建筑的材料,这个话题超出了本文的范围第一部分 隋唐以前历史时期的中国建筑虽然大部分都已经灭失,然而我们还可以从诗文的记载中推测其结构;史前的建筑我们就只能依赖考古学了。依据最近的考古学成果,我们知道,大约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人们就已经在使用颇为巧妙的榫卯连接木构件了,但是,这时候人们还处在新石器时代,没有掌握金属工具,因此加工的精度很有限,所以这些榫卯尽管构思巧妙,但是加工水平和后世相比,还是显得粗笨。我们下一个能应用的考古资料来自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这个青铜器上面已经有了斗拱的形象。斗拱乃是中国古建的精华所在,也是古建断代最重要的依据,因此,这里有必要对其详细的解说一下。斗拱乃是由“斗”和“拱”组成的一组建筑构件,又叫“铺作”。最初(就是刚刚提到的西周青铜器)只有斗,拱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斗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连接梁柱节点。大家都可以看到,梁的断面是方形,而柱子的断面却是圆形;而且通常梁的断面比较大,而柱子的断面相对梁就小一些(原因是梁是横纹木材,就是说梁的受力方向是垂直于木纹的,这种情况下木材比较容易折断;而柱楹是纵纹木材,和梁正好相反,俗语说:“立木顶千斤”,因此不容易折断;故而前者的断面必须大一些,后者的可以小一些),所以梁要是直接搭在柱子上,就不稳定,容易脱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发明了“斗”这种构件,上面是方形,而底下是圆形;上面较大而底下较小;这样,梁就可以稳稳地安放在斗上面,然后,斗再稳稳地放在柱子上面(实际施工顺序当然正好相反,得先立柱子,再安放斗和梁),梁柱的结合点就比较牢固稳定了。斗拱的实际应用当然远比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时间早,而这个青铜器的时间上距武王灭商只有几十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商朝建筑已经使用了斗拱。《诗.小雅.斯干》:椓之橐橐。据此,则西周时夯土墙已被应用。早期中国建筑和后来(唐朝以后)的不同之一,就是用夯土墙作为结构的一部分,作承重及稳定用。用夯土墙承重,是中国早期建筑的重要特征,到了盛唐以后才渐渐消失。唐朝以后中国建筑开始用全木框架承重,即屋顶的重量完全由柱子承担,墙体的作用仅仅是围护分隔,即使拆掉墙体也不会对建筑有影响,就是所谓的“墙倒屋不塌”。这种结构我们称之为全框架结构,其优点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对门窗的安排有着绝对的自由,一栋建筑既可以四面都用实墙围住(仓库),也可以完全不用任何围墙,形成开阔通透的空间(亭榭)。但是,这种结构只是宋朝以后才普及开来,在此之前,中国建筑依然以来墙体帮助柱子来承重和维护稳定。随着夯土技术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体量建筑逐渐采用了一种新的形式:高台建筑。按《说文》:台,高能自持者。高台建筑就是用夯土建起一层一层的台,每一层都向里面收一些,形状像埃及金子塔那样,只是每一层的宽度都比金子塔大,再在每一层上面建筑房屋,在最上面的一层建起最大的房屋。春秋战国及以后的一段时间的宫殿都采用这种形式。原因当然是人们一方面要追求高大建筑的气势(以及附带的政治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建筑技术本身尚未成熟到仅靠梁柱就能承重并保证建筑的稳定,因此,在大体量建筑上人们才大量使用夯土台。这一时期的建筑,和以后的时期比起来,除了应用夯土墙作为结构的一部分以外,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屋顶是直线而不像以后的建筑那样是曲线。作出屋顶曲线的技术叫举折,我们后面将会详细说,这里,我们就是要知道举折尚未发明,屋顶仍然是直线。这个时期,斗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有了前面说的“斗”,还产生了拱。所谓拱,最开始就是一块长方形的木块(以后产生了卷杀),把它搁在斗上,拱上面再放斗,斗上再搁置梁架。拱的作用和斗一样,都是尽可能地增加梁柱结合点的接触面积,以保证这个结合点的稳固(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