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青年知识分子职业枯竭心理学分析及对策
中青年知识分子职业枯竭心理学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 中青年;知识分子;职业枯竭;对策
【关键词】 中青年;知识分子;职业枯竭;对策
职业枯竭(job burnout)也称职业衰竭、工作倦怠。枯竭一词的英文含义是燃尽、烧光。Maslach(1981)把枯竭描述为一种躯体、情感和精神的衰竭状态,其特点是躯体的耗损和慢性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感、负性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生命和他人的负性态度[1]。这种完全性的躯体和精神的衰竭通常是长时间、慢性进展性过程的结果。其中应激、内心冲突和压抑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热情下降、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的身心耗竭状态。到了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教育业、技术业和培训业,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中国社会已进入职业枯竭高发期,尤其是中青年知识群体表现较为突出。
据报道2004年北京安贞医院公布了历时10年70万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脑梗塞、脑出血等急性脑猝死35a年龄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a年龄组男性增加了50%,55~59a年龄组女性增加了32%。同时,青年心理与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脏病发病年龄降至30a。另有报告显示,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a,寿命比10a前缩短了5.18a。这说明,我国目前的中青年群体,尤其是知识分子中,职业枯竭现象十分严重。
1 职业枯竭的几种具体表现
(1) 工作热情下降、效率降低,对自己失去信心;(2) 头晕脑涨、失眠、头痛、肠胃不适、厌烦工作、心生惶恐;(3) 精力不济、极度贫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态度冷漠,行为上攻击性增强。
2 职业枯竭产生的原因
造成目前中青年知识分子心理问题增多,自我认可度降低,职业枯竭的人数逐年上升的原因有多方面。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刘聪[2]博士指出,在美国,研究把工作倦怠归结为下列起因:人际冲突、工作强度、工作和家庭不平衡、工作自主性,及”组织限制”。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个人因素 有些人是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者,这部分人经常为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做每件事都追求尽善尽美。过高的目标往往只能通过拼命的工作来达到,但有的时候因为目标过高,非自己能力所及,造成工作不仅不能带来愉快,反而经常为工作而烦躁,体验挫折。此外,超负荷的工作量、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改革带来的适应不良、家庭和社会多种角色带来的冲突等等,都会引发职业枯竭。另一方面,不良的性格特点也是造成心理枯竭的重要诱因。研究发现,职业枯竭的产生原因和回避型人格、自怜型人格、抑郁性人格、强迫型人格呈正相关。
2.2 职业特点和环境因素 首先是职业特点的影响。工作负荷量大,常需为人、为社会做贡献是导致易患职业枯竭的另一重要因素。教师、医护人员、心理咨询人员、新闻从业人员、警察、公司职员等等,这部分人群工作负荷量大,且经常需要工作者付出大量的脑力和情感,工作上的压力大,个人情感、喜好得不到补充,承载别人不愿意承载或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另一方面是环境给人带来的影响。工作不能提供给个体想要的东西,比如薪酬等物质层次的东西或者成就感等心理层次的东西,也常常会导致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会导致心理上的被遗忘后的畸形报复性行为。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工作清闲,报酬也很可观,但是他们却觉得毫无乐趣,感觉体现不出自我的价值。有的人长期从事一项一成不变、缺乏创意的工作,也会导致枯竭。
2.3 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强者生存,弱者就有可能被淘汰。许多人都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感和来自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如,职称晋升、职务升迁、工作质量好坏等所带来的压力,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正处中青年的知识分子更是提出了挑战,要不断的接受、消化和更新,压力可想而知,这些都使人不敢对自己有丝毫的松懈。除此之外,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常常让人感受到难以应付。长久以来,许多人产生了压抑、消极和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排斥心理,最终导致了职业场合中人际关系冷漠,员工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相互之间的信任感降低,这些均对员工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
2.4 其他因素 包括来自家庭的因素,如婚恋的成功与否、家庭是否有幸福感、亲友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子女的教育和对子女的期望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等等。此外,组织中领导与员工角色冲突、工作过量、工作气氛差、工作条件封闭、对组织决策的参与度高低,也是影响枯竭的重要组织因素[3]。
3 对策
职业枯竭是世界范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