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演变
法定证据评析 优点: 1.法定证明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的公正性。 2.法定证明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的可预见性。 3.法定证明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的权威性。 缺点: 1、收集证据片面武断 2、审查证据徒有虚名 3、机械评价证据 4、容易导致刑讯逼供:由于法律规定口供是良好的半个证明,而且法律不问获取口供的方法与途径,所以邪恶的刑讯逼供法就在欧洲大陆盛行起来。 (三)自由心证制度 产生 杜波尔议案:1790年12月26日,法国国会中的资产阶级代表杜波尔率先向宪法会议提出了一项改革草案。他指出,法定证据制度对证据证明力的事先规定是荒谬的,对被告人与社会都是有害的,只有在审判中给予法官自由判断证据的权力,才能保证法官尽最大可能去查明案件事实,从而作出正确的判决。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一切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以及证据的取舍和运用,法律不预先作出规定,而是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自由判断,并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度。 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342条对这种新的证据制度作了经典的表述:“法律不要求陪审员报告他们建立确信的方法;法律不给他们预先规定一些规则,使他们必须按照这些规则来决定证据是不是完全与充分;法律所规定的是要他们集中精神,在自己良心的深处探求对于所提出的反对被告人的证据和被告人的辩护手段在自己的理性发生了什么印象。法律不向他们说:‘你们应该把多少证人所证明的每一个事实认为是一真实的’;它也不向他们说:‘你们不要把没有某种笔录、某种文件、多少证人或多少罪证所决定的证据,看作是充分证实的’;法律只是向他们提出一个能够概括他们职务上的全部尺度的问题:‘你们是真诚的确信吗?’” 此后,大陆法系国家在立法中普遍采用了自由心证制度。1877年的德国《刑事诉讼条例》第260条规定,“对于法庭调查的结果,法官应该根据全部审理的总和所提出的自由确信来裁判”。日本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318条也规定“证据的证明力,由法官自由判断”。 内心确信的自由心证 对自由心证的评价 优点: 灵活性、合理性、准确性 缺点: 过分依赖法官的专业素质与道德修养 三、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1、五声听狱讼 《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据郑玄的注释,辞听是“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色听是“察其颜色,不直则赧”;气听是“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耳听是“观其聆听,不直则惑”;目听是“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 2、钩距问案法 《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广汉“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3、断案必取输服供词 《清史稿·刑法志》指出,“断罪必取输服供词” 4、不用大刑,焉得实供 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特点: 1、以有罪推定为基本原则 2、以人证为主要证明手段 3、定罪重视被告人的供述 4、刑讯是获取被告人口供的法定手段 5、自由证明是法官认证的基本模式 6、物证技术发展较早 清末法律改革 当代中国的证据制度 第三节 物证时代 18世纪与物证有关的科学技术兴起,19世纪获得长足发展 法医学的问世 人身识别技术的演变 其他鉴定技术 (一)法医学 古希腊就已经有医生进行尸体检验的实践 如公元前 100~44年凯撒大帝被杀,身上有23处创伤,检验确定贯穿胸部第一、二肋间的是致命伤 公元5世纪至9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时期,英国国王便任命一些官员到各郡去保护国王财产与王室的利益并制约地方长官的权力。当地方发生死亡案件时,由于这些官员是国王的代表,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所以便由其主持尸体勘验和证据调查,并做出裁断。这就是英国验尸官制度的起源。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安法典》中已经有了关于鉴定的规定。 1507年,德国班贝格主教管区的《班贝格诉讼程序》中规定法官在就杀婴案和人身伤害案做出判决之前必须征询医生的意见。 1532年,德国的《加洛林法典》首次在条文中明确使用了“鉴定”一词。该法典共有219条,其中有40条涉及鉴定问题。例如,该法典第134和147条规定在杀人案件和伤害致死案件的调查中均要由医师进行鉴定。 16世纪末,法国的安勃罗斯.巴雷撰写了关于窒杀婴儿的肺脏特征与性犯罪特征的著作;意大利的福特尼奥.菲特利则介绍了自己在确定溺死者是自杀还是他杀问题上的研究成果。 1598年意大利医师菲德利斯 (1551~1630)发表《医生关系论》一书,这是欧洲第一部法医学著作。 17世纪,意大利的帕奥洛.查西亚在其著作中论述了“他杀与自杀之特征”、“自然猝死”、“性犯罪与精神错乱”等问题。 18世纪,奥地利的约翰.弗朗克出版了《完备的医务警察体系》一书。 19世纪初,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率先由安德鲁.邓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