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人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析
成人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析
摘 要:目的:对采用小剂量的肝素钠对患有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成人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48例患有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成人患者,采用小剂量的肝素钠进行治疗。结果:抽样患者治疗后的PT、aPTT、T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Fbg、Pl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的水平;患者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结论:采用小剂量的肝素钠对患有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成人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的。
关键词:肝素钠;急性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成人患者
为了对采用小剂量的肝素钠对患有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成人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使临床对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成人患者的基本特征有系统的了解,为临床提供对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使该类患者治疗的相关生理指标能够得到最显著的改善,组织进行了此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就诊的48例患有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成人患者,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生理指标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4月~2011年4月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48例患有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成人患者。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19~77岁,平均46.5岁;治疗时间11~20 d,平均16.3 d;抽样患者白血病类型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抽样患者自然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采用小剂量(50~100 mg/d)的肝素钠(静脉推注,25 mg/次,3~4次/d[1])对抽样中的48例临床确诊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生理指标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抽样患者治疗后的PT、aPTT、T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Fbg、Pl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
表1 抽样患者治疗前后PT、aPTT、TT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
时间
例数(例)
PT 毕业论文
aPTT
TT
治疗前
48 毕业论文
25.14±7.03
43.27±13.84
26.16±10.76
治疗后
48
12.26±3.26
30.54±4.73
13.24±4.08
P值
<0.05
<0.05 毕业论文
<0.05
表2 抽样患者治疗前后Fbg、Plt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时间
例数
Fbg(g/L)
Plt(109/L)
治疗前
48 论文代写
1.18±0.54
13.78±7.84
治疗后
48 毕业论文
4.04±1.23
36.14±14.28
P值
毕业论文
<0.05 毕业论文
<0.05 毕业论文
3 讨论
临床对患有白血病的患者进行诱导缓解治疗通常情况需要一定的时间,对DIC的水平进行及时的纠正可以使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使早期死亡率明显减少。临床对DIC的治疗原则是尽量去除原发病,并及时进行抗凝,抗血小板功能治疗,对凝血因子的水平进行及时补充[2]。患者在病情的难治期白血病细胞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化疗会导致白血病细胞遭到破坏,使促凝物的释放量明显增加,对DIC患者的转归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肝素已经成为临床对患有DIC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主要的抗凝剂,多数情况下采用小剂量进行治疗,其主要依据为[3]:①肝素通过与抗凝血酶发生结合反应进行发挥药效作用,患者在出现DIC症状时AT活性水平一般在40%以下,无需采用大剂量肝素进行治疗;②白血病患者合并DIC时机体内血小板的数量会严重减少,血小板的抗肝素作用会随之明显减小,肝素的活性会显著增加;③DIC症状发生时凝血因子的水平会明显降低,微量的肝素的抗凝效果比较明显。因此临床对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在诱导化疗的基础之上,应用小剂量的肝素钠进行积极的抗凝治疗,并对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水平进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感动服务在急诊剖宫产手术中应用.doc
- 感染性休克急诊治疗效果分析.doc
- 感染性休克时肺动脉改变及调节机制探究进展.doc
- 感染性腹泻预防及护理.doc
- 感染科护理操作中相关危险因素及针对性防护.doc
- 感特灵胶囊中黄芩苷HPLC测定.doc
- 感觉及运动神经来源雪旺细胞p75受体表达探究.doc
- 感觉神经元神经病分析及讨论.doc
- 慈菇消脂丸中大黄素及大黄酚含量测定.doc
- 慕课――医学基础课程改革新标杆.doc
- 师缘主题课件最新完整版本.pptx
- 基于偏好MOEA_D算法的气发动机多目标优化标定研究.pdf
- 师范技能课件比赛一等奖最新完整版本.pptx
- 师范生初中美术说课课件最新完整版本.pptx
- 师范技能课件图片素材库最新完整版本.pptx
- Unit 2 Making a Difference Understanding ideas 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 教学设计-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三册.docx
- 师范生技能大赛PPT课件语文最新完整版本.pptx
- 基于扭矩的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策略研究.pdf
- 1.2.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教学设计)高二数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
- 师范文化课件最新完整版本.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