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课_甲午中日战争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号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目标.
2.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学习从世界局势的角度观察历史的能力。增强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甲午中日战争是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经济落后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树立危机意识和为民族独立富强而奋斗的信心。学习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感受中华民族不甘屈服﹑勇于抗争的爱国传统。
【本课重点】
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本课难点】
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学习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温故知新:
阅读教材页伊藤博文“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而李鸿章则以“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帝王度量著名的爱国志士谭嗣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华民族的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同学们
(四)系统总结:
原 因 经 过 结 果 影 响
。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最终目的是
A.征服朝鲜 B.侵略中国C.称霸世界 D.炫耀武力
A.平壤战役 B.辽东半岛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
4.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威海卫战役 B.黄海战役 C.丰岛战役 D.旅顺战役
5.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力量强大 B.北洋舰队丧失主力
C.北洋舰队装备落后 D.李鸿章奉行“避战保船”的妥协政策
6.“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具体指的是日本A.丰岛海战不宣而战B.在旅顺对和平居民的大屠杀
C.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D.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8.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 )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南京条约》
9.甲午战争后,俄国纠合德、法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表明A.俄、德、法三国敢于坚持正义B.日本的大肆掠夺使俄、德、法三国为中国不平
C.日本的做法妨碍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D.外国列强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矛盾重重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 D.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11.你判断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当时的国力弱,远远落后于日本B.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妥协退让
C.清朝的军人消极避战,战斗力低下D.清朝的军事装备落后
A.割占中国领土面积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大
C.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多 D.列强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二.列举题:
13.列举甲午中日战争中爆发的三次战役。
14.列举《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15.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材料解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台湾》
(1)诗歌中的“郑氏”“酷炎的夏日”“母亲”各指什么?
(2)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材料分析: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郑观应
材料二: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他)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
(1)郑观应的诗描述的是哪个历史事件?请你为诗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2)材料2中的“他”是谁?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判断,“他”是否有活下来的可能?
(3)请你替材料2中的“他”回答做出上述举动的想法是什么。4)根据当时的情况,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钦佩;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的牺牲应该避免。你的看法是什么呢?阅读下列日本首相和李鸿章的一段对话: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订条款节略……中堂(指李鸿章)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