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 电磁污染
第5章 电磁污染 5.2.2 电磁干扰危害 1)电磁干扰途径 电磁辐射对电磁敏感设备、仪器仪表均可产生干扰,其干扰途径有空间干扰和线路干扰两种。 2)电磁干扰危害事例 ① 自从1987年以来,日本已有11名工人死于机器人的手下,2000人致残,原因是由于外来的电磁辐射干扰了机器人内部电脑,导致程序紊乱,以致机器人本身动作失灵所造成的结果。 5.3 电磁辐射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非电离电磁波生物效应:生物体在电磁辐射作用下生物体的组织、形态、生理功能、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特性发生。 当电磁辐射与生物体产生相互作用时,其表现的作用不一样,常分为原发相互作用和次发生物效应。 电磁辐射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表现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5.3.1 电磁波作用于人体的频段及其响应特性 频段响应特性如下: 1)次共振段:频率在30MHz以下。以躯干表面吸收为主。 2)共振段:30~400MHz。该范围内整体或部分共振,可导致较高的电磁能量吸收。 3)热斑段:400~2000MHz或3000MHz。当功率密度达100mW/cm2时,局部吸收电磁能量而产生热斑。 4)表面吸收段:大于3000MHz。吸收的电磁能量主要引起皮肤表面加热。 吸收电磁能量与机体形状、电磁辐射的频率、电磁波输出功率、机体对电磁能量的吸收速率、是连续波还是脉冲波等有关。 同一频率不同功率,功率高则场强大,电磁能量就大,机体吸收多;反之则吸收少。 吸收速率快,能量吸收就多。生物体来不及将所吸收的电磁能量转化成热量散发出去,就会引起机体升温,出现热效应。要引起皮肤表面加热。吸收慢则不至于引起机体升温而发生热效应; 5.3.2 致热效应 1) 致热效应的产生 当电磁辐射照射到生物体时,其中有一部分电磁能量被生物体表皮层反射回空间,但也有相当部分电磁能量穿透表皮层,入射到机体组织中,便转换成热能而表现出来。 生物体对电磁能量的吸收取决于生物组织的含水量、电磁波的频率、入射角、机体剖面构型以及机体生理状况等因素。 生物体组织在外电场作用下就产生两种控制电介性能的效应: ①带电离子的振荡,可产生传导电流;还要由于介质电阻引起能量损耗; ②电偶极子分子的转动,产生位移电流,还由于介质黏性引起能量消耗。 这两种形式的能量损耗要转化成热能。把这种效应叫做电磁辐射在生物体组织中的热效应,通常简称致热效应。 2) 致热效应的表现 当生物体中总的电磁能量吸收功率接近于机体的新陈代谢所散的热时,生物体就会感到热负载; 若生物体积聚了太多的电磁能量,又当热调节系统失调时,这时可因热量积聚而体温升高,并可产生高温生理反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而加快,严重的还会出现抽搐与呼吸障碍,再严重者可以致死。 5.3.3.3 用电穿孔来分析非致热效应机制 电穿孔是由强电磁脉冲引起的一种细胞或组织的生物物理现象,即当双脂层膜的跨膜电位达到约定0.5~1V并能持续数微秒至数毫秒时,就可导致电穿孔效应。 电穿孔的产生就会使细胞膜形成暂时的开口通道,离子就可以穿过该通道而实现跨膜运输,也会导致细胞膜的导电能力增加。 5.5.3.5 使用手机的正确方法 1)尽量用耳机(或用免提)接听。 2)减少手机使用频率。 3)避开手机打开和接听时电磁波辐射最强的瞬间,此时最好不要贴耳接听。 4)减少手机通话时间。 5)尽量将手机远离头部和躯体,充电时要更远些。 6)常用手机出现身体不适时,应暂停使用。 另外,不要购买伪劣手机等。 5.6.4 安全防护技术措施 1)设备:设备工艺先进,符合标准 2)降低工作带电磁辐射 ①操作人员应尽可能地远离辐射源 ②难以屏蔽的设备,可使用自动控制或遥控 装置等 ③特定地区 ,要设置警戒标志 3)建立定期检测制度 5.6.6 医疗卫生措施 1)就业前健康检查,有些人员不适合微波作业。 如患有精神病、白内障及严重神经衰弱患者,心理障碍者等。 2)微波作业职业人群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3)大力宣传防护知识 5.6.8 电磁辐射区域控制与绿化 1)实施区域控制: 在一个城镇建设、改建、扩建中,都应将上述电磁辐射设施及设备整个布局考虑周到、规划好。如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台、广播电视发射塔均应尽量设置在远郊区。 2)提倡绿化: 绿色植物对电磁辐射有很好的吸收作用,在工业电磁辐射区与居民区,电磁波通过树林带后,电磁场强度将大幅度衰减,效果明显。 8)金属屋顶或金属库容易受到二次雷效应。 9)与铁路线相连的建筑物易受雷击。 10)高出周边建筑物的树易受雷击 11)高出建筑物的金属构件、设备易受雷击 12)建筑物雷电易击部位:建筑物的屋角、檐角,屋脊、女儿墙、天线、天窗、消防梯、旗杆、广告牌等。 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