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俞活血化瘀作用探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膈俞活血化瘀作用探究进展

膈俞活血化瘀作用探究进展   作者:徐杉,黄建军,钟煜朝,金末淑,陈思宇,何丽丽 【关键词】 膈俞;针灸疗法;活血化瘀;综述 膈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是八会穴之“血会”,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与血相关病症的治疗。 瘀血是血的病理表现之一,为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而停滞体内,或血液运行受阻,瘀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1]。中医认为,瘀血内积,使气血运行不畅,造成机体某一部分的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积瘀不散而凝结,则可形成肿块;瘀血阻塞脉络,血液不能循经运行而溢出脉外,则为出血;瘀阻脉络,血行障碍,全身缓慢而持久地得不到气血的温煦濡养,则肌肤黧黑或干燥;瘀血内阻,冲任不通,则为经闭;瘀血既成,正常之血必少,新血的化生亦受影响,故致血虚[2]。体内一旦有瘀形成,且达到一定程度不能消除时,便可引起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危重病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病变。故膈俞的活血化瘀作用是值得研究的。   1 古代文献   1.1 定位 膈俞首见于《灵枢·背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八会穴之血会。其定位方法,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即在第七胸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如:《灵枢·背俞》曰:“在七焦之间,夹脊相去三寸所,按其所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太平圣惠方》云:“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曰:“七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针灸甲乙经》中又指出其位居“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目前的最新标准《06GB穴位和名称》将其定位为:“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1.2 命名 膈俞穴名及血会的来源大抵有如下说法:《会元针灸学》云:“膈俞者,即横膈之所系于背,膈者过也,足太阳之所过,故名膈俞。”《针灸穴名解》:“本穴内应横膈膜,而为之腧,故名膈腧。凡膈肌有病,如格忒、心跳之类,均可取此。”《难经》曰:“血会膈俞。疏曰:血病治此。盖上则心俞,心主血,下则肝俞,肝藏血,故膈俞为血会。又:足太阳多血。”《针方六集》:“此穴居于心肝二俞之间,故为血会。” 陈修园说:“诸经之血,皆从膈膜上下,又心主血,肝藏血,心位于膈上,肝位于膈下,交通于膈膜,故血会于膈膜也。” 《类经图翼》亦云:“谷气由膈达于上焦,化精微为血之处,故曰血会。”   1.3 主治 文献记载膈俞对胃脘痛、呃逆、呕吐、饮食不下、咳嗽、瘀血、出血、潮热、盗汗、脊强、胸满胁胀等均有调治作用,但总体来说以血证为主,其活血化瘀作用尤为突出。《备急千金药方》:“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灸膈俞七壮。”《医学入门》云:“主胸胁心痛,痰疟,痃癖,主一切血疾。”《循经考穴编》:“主诸血证妄行,及产后败血冲心。”《医宗金鉴》云:“膈俞主治胸胁痛,兼灸痰疟痃癖攻,治一切失血证,多加艾灸总收功。”《针灸逢源》:“治诸血证及胸胁痛。”《针灸聚英》:“主心痛周痹。” 以上丰富的文献资料表明,膈俞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广泛用于各种血证得治疗。   2 现代研究   2.1 临床研究   在血循环疾病中的运用中,唐氏[3]运用温针配合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雷诺氏病35例,温针辨证取穴:膈俞、大椎、关元等,常规针刺后在针柄插上一长约2.5 cm的点燃艾段;耳穴取心、肝、脾、交感、相应部位等,双耳交替贴压王不留行籽,每周换贴2次。临床治愈19例,占54%,愈显率83%,总有效率97%。对临床治愈的19例随访2年未见复发。王氏[4]将膈俞与血海等穴配伍,可治疗紫斑、尿血、腰腿痛、痹证等多种由血瘀引起的病证,对血瘀证者能有效地阻止血粘滞性的增高,改善血液循环。蔡氏等[5]从观察膈俞穴对血小板的影响出发,将65例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成针刺膈俞组33例和口服龙竭组32例,并选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针刺膈俞能使血瘀证患者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明显上升、血浆血栓素B2(TXB2)含量明显下降。说明针刺膈俞可调节血瘀证患者失衡的前列环素-血栓素A2系统(PGI2-TXA2系统),从而达到治疗血瘀证的目的。笔者认为,这可能是针刺膈俞穴治疗血瘀证的机制之一,这种作用可能有神经-体液及其他体内活性物质参与。 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王氏[6]集30余年的临床经验,选膈俞、肝俞为主穴,调理气血、养血熄风、活血化瘀、强筋活络,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再配以风池醒脑开窍、开音利语,对血瘀较重者,则在膈俞刺血拔罐,取得较好疗效。林氏等[7]运用温针灸膈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治疗中风后期患侧肢体肿胀,也取得较好效果。中医认为,中风后期肢体远端肿胀,瘀血壅滞是其标,气虚乃其本,气虚血瘀是其基本病理变化。温针灸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