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十二五”规划提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心任务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
的战略性调整,而不管是通过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通过农业产业化调整
农村生产结构,都需要有大量资金的积累和投入,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从目前
的情况来看,金融机构大部分资金均流向比较效益高的非农部门,使金融支持对农村
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首先,本文分析金融支农对农村金融增长的传导机制,关键在于农村信贷的投入
和使用上,通过对农村信贷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数据指标的收集,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
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并提取了三个主成分因子,主要涵盖了金融支农的规模、效
率因子和经济增长因子。通过对三个主成分因子得分的计算,构建包含三个主成分因
子的向量矩阵,用于分析金融支农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次,通过对主成分因子组成的向量矩阵的变换,构建VAR 向量自回归模型,并
通过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单位根序
列平稳,金融支农的规模、效率因子和农村经济增长因子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即金融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且从协整系数上看,金融支农的规
模因子较效率因子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金融支农
的效率因子和规模因子都是经济增长因子的格兰杰原因,但经济增长因子不是金融支
农效率和规模因子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目前金融支农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形成
良性的互馈机制。
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得到金融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积极影
响。为更好的发挥金融支农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在金融支农规模
上,要逐步建立包含合作性金融为主体、商业性金融为补充、政策性金融为保障的多
层次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保障 “三农”资金要求;同时应加快农村金融运行机制的改
革,不断提高金融支农效率,在金融支农规模和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形成金融支农促
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最大合力。
本文的结构如下:
第 1 章,引言,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论文可能存
在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梳理国内外的文献,总结现有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3章,通过对当前我国金融支农体系的分析,发现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较
为完善的金融支农体系,但存在着金融支农资金不足而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等问题,并
通过借鉴成功国外金融支农方式,提出了对完善我国金融支农体系的建议。
第4章,通过理论模型分析选取合理的数据指标,由于指标较多而数据间相关度
较高,因而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式,通过对原数据进行降维分析,从而提取了三个主
I
成分,由这三个主成分组成的因子构成评价金融支农的数据指标。
第5章,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等理论,实证分析金融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内在关系,实证检验金融支农变量和
农村经济增长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
第6章,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增长和金融支农之间是同向的变动关
系,协整检验表明金融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弱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
也表明金融支农和农村经济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影响作用,说明目前的金融支农
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第7章,通过实证分析并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实际情况,提出了在不断加大农村金
融支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同时注重金融支农资金效率的提高,并且可以尝试引进新
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和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等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 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II
Abstract
Twelve Five-Year plan proposed the central task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of the rural economy. Whether it is
through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of urbanization, o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