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引线框架用异形铜带国家标准.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引线框架用异形铜带国家标准

《引线框架用铜及铜合金板带材 第1部分:平带》 国家标准(送审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引线框架材料是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之一,它起到固定芯片、提供机械载体、保护内部元件、传递电信号并向外散发元件热量的作用,是集成电路的骨架。铜合金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而成为重要的引线框架材料。现用的GB/T 20254.1-2006标准中,在性能要求、公差要求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有必要对该标准进行修订,满足客户对产品的技术需求。 根据国标委综合【2012】92号和有色标委会【2013】19号文件《关于转发2013年第一批有色金属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其中附件1 《2013年第一批有色金属国家标准项目计划表》序号44项(计划编T-610)《引线框架用铜及铜合金板带材 第1部分:平带》由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宁波兴业盛泰电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菏泽广源铜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铜陵金威铜业有限公司、山西春雷铜材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负责修订。 2. 主要工作过程 各起草单位分工情况? 标准制订计划任务正式下达后,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并落实起草任务,确定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拟定该标准的工作计划。通过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的技术资料,结合主要用户的技术要求,经过多次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5月份,在大连市有色标委会组织召开的标准讨论上,认真听取与会专家的意见,对标准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了标准送审稿。 二、编制原则、主要技术指标确定依据 1、编制原则 本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对引线框架用平带的技术要求等内容进行了修订。 2.主要修订内容 (1)增加了合金的代号表示。 TP2 合金代号C12200 TFe0.1 合金代号 C19210 TFe2.5 合金代号 C19400 (2)标准中增加了C70250带材的相关规定。 a、带材的牌号、状态和规格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牌号、状态和规格 牌号 代号 供应状态 规 格,mm 厚度 宽度 待定 C70250 TM00、TM02 0.10~1.0 18~610 注:经供需双方协商,也可供应其他状态和规格的带材。 b、力学性能 表2 力学性能 牌号 状态 抗拉强度Rm,Ma 伸长率A11.3,% 维氏硬度,HV C70250 H02 600~740 ≥6 180~220 H03 650~820 ≥3 190~240 注:厚度小于0.2 mm的带材,其伸长率指标供参考。 c、电性能 表3 电性能 合金牌号 导电率, %IACS C70250 ≥40 (3)加严边部毛刺规定。 表4 毛刺 单位为毫米 厚度 边缘毛刺,不大于 本标准 原标准 ≤0.50 0.01 0.01 >0.50~1.0 0.02 0.03 >1.00~2.0 0.03 0.04 (4)对部分力学性能要求进行了修改,新增加了TFe0.1 H03状态的性能要求。 表5 力学性能 牌号 状态 抗拉强度Rm,Ma 伸长率A11.3,% 维氏硬度HV 本标准 原标准 本标准 原标准 本标准 原标准 TFe0.1 O60 260~330 280~350 ≥30 ≥30 ≤100 ≤90 H02 340~420 320~400 ≥6 ≥10 100~125 100~125 H03 360~440 - ≥5 - 110~130 - H04 390~470 ≥390 ≥4 ≥5 115~135 115~135 TFe2.5 H02 365~430 365~430 ≥6 ≥6 115~135 115~140 H10 ≥500 500~550 ≥2 ≥2 ≥145 ≥145 (6)加严了厚度≤1.0mm带材的表面粗糙度Ra的规定,增加了Rmax的规定。 表6 表面粗糙度 厚度,mm 表面粗糙度 Ra,μm 表面粗糙度Rmax,μm 本标准 原标准 ≤0.5 ≤0.12 ≤0.15 ≤1.0 >0.5~1.0 ≤0.20 ≤0.25 (7)增加了“化学成分分析按YS/T 482的规定进行”的规定。 (8)增加了“带材的外形尺寸检测按GB/T 26303.3的规定进行”的规定。 (9)增加了“试样制备按YS/T 815的规定进行”的规定。 (10)增加了“取样方法按YS/T 668的规定进行”的规定。 三、标准水平分析 本标准与美国ASTM B465-2009《铜铁合金中厚板、薄板、带材和轧制条材》标准、EN 1758:1998 《引线框架用带材》的对比: 1、适用范围 2、力学性能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