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鲁教版七下第七单元第15课第二框预防违法犯罪_杜绝不良行为(共33张PPT)
1. 尊重法律,增强法制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提高德的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魏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发展历程: 吸烟、喝酒 《水调歌头》 人生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 * 这来自高墙内,发自内心的血泪之声,唱出了少年犯的忏悔之情 。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 、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一定要牢记: 3、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有什么异同? ? 1、法律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环节二 自主、合作、探究 从魏某的案例中,请你回答: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最本质的特征)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的基本特征 材料一: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该材料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011年5月12日,浙江宁波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犯受贿罪、贪污罪、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7月19日被执行死刑上述材料体现了法律的哪些特征?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6岁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夸他有出息,老师为他高兴,同学们都羡慕他。但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就渐渐变了。他学会了吸烟,并开始喝酒。由于禁受不住不良诱惑和朋友的“逼迫”,他还经常去营业性舞厅。由于花钱越来越多,家里给的零花钱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于是他开始小偷小摸。他多次到超市“拿”几罐饮料,偷几件文具,然后卖给一些小同学。为此,魏某曾被公安机关拘留。 小偷小摸仍满足不了魏某高消费的需要,于是他开始撬门破锁,盗窃钱财。他先后七次到同学家行窃,窃得现金4000余元和价值2000余元的财物。一次,当他潜入一同学家行窃时,被该同学的父亲当场抓住并扭送到派出所。最后,人民法院依法以盗窃罪判处魏某有期徒刑。 小组讨论: 魏某是怎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 环节一 走进魏某人生三部曲 去营业性舞厅 小偷小摸 被拘留 入室行窃 被判有期徒刑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联系 刑法 刑法以外的 触犯的法律 刑罚处罚 行政制裁 民事制裁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社会危害性大 社会危害性不大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不 同 点 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是违法行为 共同点 一般违法 关系 犯罪 请 你 来 总 结 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违法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还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犯 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和小强路过一网吧,看到网吧打出3折优惠招牌,小明禁不住对小强:“走,进去玩玩,今天我请客”。小强会······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续写这个故事,并谈谈如果你是小明或小强你怎么做?为什么? 〖环节四〗 一、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二、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我们一定要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以使自己健康成长。 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0页“相关链接”,明确未成年人不能有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各有几大类?具体行为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构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主要包括下列行为: (一)纠集他人
文档评论(0)